芋梗
《中华本草》:芋梗
拼音注音
Yù Gěnɡ
别名
芋荷杆、芋茎
英文名
Petiole of Dasheen
出处
出自《本草衍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柄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ocasia esculenta (L.) Schott采收和储藏:8-9月采收,除去叶片,洗净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芋,湿生草本。根茎卵形,常生多数小球茎,褐色,具纤毛。叶基生,2-3枚或更多,叶柄肉质,长20-90cm,绿色,基部呈鞘状;叶片卵状广椭圆形,长20-50cm,质厚,盾状着生,先端短而锐尖,基部耳形,耳片钝头,全缘,呈波状。花序柄常单生,短于叶柄;佛焰苞长短不一,一般为长20cm左右;管部绿色,长约4cm,粗2.2cm,长卵形;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约17cm,展开成舟状,边缘内郑,淡黄色至绿白色;肉穗花序长约10cm,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位于下部,长3-3.5cm,中性花序位于中部,长3-3.3cm,雄花序位于上部,长4-4.5cm,先端骤狭,附属器钻形,长约1cm。期期2-8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;利湿;解毒;化瘀。主荨单板机疹;过敏性紫癜;腹泻小儿盗汗黄水疮;无名肿毒;蛇头疔;蜂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掺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衍义》:擦蜂螫处。2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利水,和脾,消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芋梗
拼音注音
Yù Gěnɡ
别名
芋荷杆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芋茎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衍义》
来源
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柄。7~8月间采取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芋头"条。
功能主治
治泻痢,肿毒。
①《本草衍义》:"擦蜂螫处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利水,和脾,消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者0.5~2两。外用: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。
复方
①治腹泻痢疾:芋茎(叶柄)、陈萝卜根、大蒜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筋骨痛,无名肿毒,蛇头指,蛇虫伤:芋茎捣烂,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虾壳钱
- 十三年花
- 串铃草
- 锡
- 小灵丹
- 芋梗
- 佛杜树
- 小年药
- 血满草
- 秀丽野海棠
- 狗尾草子
- 鳕鱼骨
- 红马蹄草
- 槟榔花
- 鸡心七
- 田菁
- 竹节参
- 金顶蘑
- 海南虎皮楠
- 无风自动草
- 藤三七
- 盒子草
- 白苋
- 百部
- 三色堇
- 秋海棠
- 赤火绳
- 马肝
- 水杨柳
- 大鱼鳔花
- 桑叶露
- 刺萆薢
- 麦斛
- 黄草乌
- 车螯
- 水甘草
- 水飞蓟
- 淡竹叶
- 菘子
- 网脉橐吾
- 芦子兰
- 黄皮叶
- 罗布麻
- 野菱根
- 刺瓜
- 白花映山红
- 山海棠
- 瓶蕨
- 水底龙
- 岩石羊
- 东方乌毛蕨叶
- 山核桃仁
- 水丁香
- 痰火草
- 碧桃干
- 蒲葵根
- 祖师麻
- 牛耳枫子
- 合欢皮
- 土良姜
- 大叶酸藤子
- 风箱树花
- 犀牛皮
- 黑面叶根
- 熊脂
- 桐油
- 东北红豆杉
- 车前状垂头菊
- 双籽棕
- 钗子股
- 高粱
- 岩指甲花
- 地瓜子
- 三叉苦
- 小寸金黄
- 西南菝葜
- 庵摩勒
- 小果野葡萄藤
- 蝈蝈
- 杨梅根
- 藕
- 变蛋
- 大铜钱菜
- 昙花茎
- 芸香
- 人参须
- 催产草
- 化香树叶
- 黄莲花
- 苦参实
- 老虎耳根
- 黄荆
- 荷蒂
- 海南茄
- 川乌
- 苹果叶
- 芫荽
- 地菍果
- 三叶海棠
- 野苦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