芋梗
《中华本草》:芋梗
拼音注音
Yù Gěnɡ
别名
芋荷杆、芋茎
英文名
Petiole of Dasheen
出处
出自《本草衍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柄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ocasia esculenta (L.) Schott采收和储藏:8-9月采收,除去叶片,洗净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芋,湿生草本。根茎卵形,常生多数小球茎,褐色,具纤毛。叶基生,2-3枚或更多,叶柄肉质,长20-90cm,绿色,基部呈鞘状;叶片卵状广椭圆形,长20-50cm,质厚,盾状着生,先端短而锐尖,基部耳形,耳片钝头,全缘,呈波状。花序柄常单生,短于叶柄;佛焰苞长短不一,一般为长20cm左右;管部绿色,长约4cm,粗2.2cm,长卵形;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约17cm,展开成舟状,边缘内郑,淡黄色至绿白色;肉穗花序长约10cm,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位于下部,长3-3.5cm,中性花序位于中部,长3-3.3cm,雄花序位于上部,长4-4.5cm,先端骤狭,附属器钻形,长约1cm。期期2-8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;利湿;解毒;化瘀。主荨单板机疹;过敏性紫癜;腹泻小儿盗汗黄水疮;无名肿毒;蛇头疔;蜂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掺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衍义》:擦蜂螫处。2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利水,和脾,消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芋梗
拼音注音
Yù Gěnɡ
别名
芋荷杆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芋茎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衍义》
来源
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柄。7~8月间采取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芋头"条。
功能主治
治泻痢,肿毒。
①《本草衍义》:"擦蜂螫处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利水,和脾,消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者0.5~2两。外用: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。
复方
①治腹泻痢疾:芋茎(叶柄)、陈萝卜根、大蒜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筋骨痛,无名肿毒,蛇头指,蛇虫伤:芋茎捣烂,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木瓜枝
- 散血芹
- 梁王茶
- 野漆树叶
- 豆列当
- 偷筋草
- 红背酸藤
- 栾樨
- 青竹标根
- 直立百部
- 毡盖木耳
- 垂丝海棠
- 野巴子
- 补血薯
- 野海棠
- 花椒根
- 饱饭花枝叶
- 蓖麻子
- 蝤蛑
- 补血草
- 蚌兰叶
- 闭鞘姜
- 虫牙药
- 匐地风毛菊
- 黑面叶
- 苏木蓝
- 薄荷油
- 刺通草
- 吹火筒
- 蚌肉
- 唇香草
- 野京豆
- 蚌
- 饱饭花果
- 刺梨
- 苦茄
- 薄荷
- 薜荔果
- 薜荔根
- 刺叶楤木
- 虎牙
- 虉草
- 郁金香根
- 野梨枝叶
- 郁李根
- 薜瓣
- 遍地金
- 蓖麻叶
- 刺梨根
- 野料豆
- 苦苣苔
- 豹皮樟
- 败毒草
- 鳖卵
- 鳖胆
- 芭蕉头
- 薄荷露
- 鸨肉
- 二色内风消
- 炮弹果
- 刺蓬花
- 刺黄连
- 菠菜子
- 豹子眼睛果
- 豹皮菇
- 豹药藤
- 刺石榴
- 芭蕉子
- 越西川木香
- 菝葜
- 蓖麻根
- 豹骨
- 驳骨丹
- 野猪肉
- 刺五加
- 刺栗子
- 出山虎
- 芭蕉根
- 驳骨草
- 苞蔷薇根
- 鲃鱼
- 鼻涕果
- 菠菜
- 野樱桃根
- 臂形草
- 黄花夹竹桃叶
- 薄叶棘豆
- 败酱草
- 强威生草
- 鳖血
- 败酱
- 薜荔汁
- 竹卷心
- 硬骨凌霄
- 刺柄莲座蕨
- 贝齿
- 黄龙须
- 双剪菜
- 黄花夹竹桃
- 薄叶黄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