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面枇杷
《中华本草》:石面枇杷
拼音注音
Shí Miàn Pí Pá
别名
大还魂、吊气还魂、山枇杷
英文名
dictyoneura Paraboea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网脉旋蒴苣苔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raboea dictyoneura( Hance)Burtt[Boea dictyoneura Hance]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网脉旋蒴苣苔,多年生无茎草本。根状茎粗壮,长1.5-2.5cm。叶基生;叶片长圆形、狭长圆形,长7-14cm,宽1.2-4.5cm,先端尖,基部渐下延成柄,边缘具不整齐的疏锯齿,上面被绵毛或近无毛,下面密被褐色毡毛,侧脉5-6对,细脉网结。花序3-5,从叶丝中抽出,每花序具多花;花序梗长14-17cm;苞片2,长约1cm,被白色绵毛;花萼5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外面被白色绵毛;花冠淡紫色,长1.2-1.5cm,直径约1cm,檐部二唇形,上唇2裂,裂片卵圆形,下唇3裂,裂片相等;雄蕊2,花丝着生于花冠近基部,退化雄蕊3;子房狭长圆形,长约6mm,花柱上部弯曲,柱头1,头状。蒴果线状长圆形,长2-3cm。花期4月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1800m的石山林中或林边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散瘀消肿。主跌打骨折;血瘀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、茎或全草:味微苦、辛、性温,有活血散瘀、消肿止痛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胜红蓟
- 穗花杉种子
- 算盘子
- 鸊鷉
- 莎木面
- 缩砂蜜
- 神仙掌花
- 碎骨仔树
- 田螺厣
- 舌状蜈蚣藻
- 苏合香
- 砂生槐
- 莎草蕨
- 穗花杉根
- 肾子藤
- 肾蕨
- 舒筋草
- 苏土藁本
- 舒戛千里光
- 薯良
- 绢毛菊
- 庵闾
- 野山芝麻
- 蜥蜴
- 将军树
- 牡荆子
- 贴骨散
- 水锦树
- 铅丹
- 猪肚子
- 大金发藓
- 穿鱼藤
- 龙齿
- 苦白蜡
- 黄海葵
- 松木皮
- 大红袍
- 蓼大青叶
- 野牡丹
- 榛子花
- 哉果
- 直杆蓝桉叶
- 止咳菊
- 珠芽蓼
- 竹(鼠留)子牙
- 苦菜根
- 珠子参
- 竹叶艾
- 泽兰
- 博落回
- 可爱花
- 中华蹄盖蕨
- 啄木鸟
- 樟木子
- 沼生柳叶菜
- 香胶木叶
- 珠果黄紫堇
- 樟脑
- 金鱼草
- 驴蹄草
- 牛角腮
- 苦茶叶
- 山白果
- 铁马鞭
- 使君子叶
- 刷把草
- 海州常山
- 苏铁根
- 流苏子根
- 光叶石楠
- 丝瓜叶
- 四大天王
- 天青地白
- 苦苣根
- 大木通
- 石头菜
- 象骨
- 穬麦蘖
- 雀梅藤叶
- 蛇不见
- 华东木蓝
- 雀榕叶
- 对叉疔药
- 阔叶假参
- 地精草
- 柠檬皮
- 诃子核
- 土马鬃
- 渐尖毛蕨
- 大树跌打
- 青海防风
- 牛髓
- 隔山撬
- 苍山冷杉
- 鳕鱼骨
- 榕树果
- 菩提树花
- 假连翘
- 鸡枞
- 青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