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蝰
《中华本草》:海蝰
拼音注音
Hǎi Kuí
别名
海蛇、黑尾海蛇
英文名
Praescutata viperina;Viperin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海蛇科动物海蝰除去内脏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aescutata viperina (Schmidt)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捕得后除去皮和内脏,取肉鲜用或烘干。
原形态
海蝰,全长约1m。头短宽,与颈部区分不明显。尾侧扁。背面青灰色,有时可辨别出深色菱形斑纹(34-43)+(3-6)个。腹面灰白色或灰黄色。眼前鳞1,眼后鳞2,前颞鳞多为2,偶有1或3,后颞鳞2、3或4。上唇鳞7(3-1-3),偶有8,下唇鳞8或9,偶为10。体鳞多呈六边形,镶嵌排列,具棱或结节;颈部鳞列27-35行,体最粗部鳞列40-51行。腹鳞明显,在体前段者较大,后段者较小;每鳞具2棱。雌性249-300,雄性239-279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于海洋,常游泳于近海上层。以鳞类为食。卵胎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沿海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归经
肺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;清湿热。主皮肤湿疹;疮疖
用法用量
内服: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涂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除湿清热功效。主治皮肤湿疹、疮疖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虎耳草
- 桑耳
- 蛇百子
- 藕
- 蘡薁
- 小麦
- 对生耳蕨
- 豹骨
- 绢毛菊
- 桂皮紫萁
- 绒毛诃子
- 瘤孢地菇
- 华中瘤足蕨
- 大戟
- 虎耳还魂草
- 鸬鹚(鸬鹚)
- 泡桐树皮
- 鲨鱼胆
- 尖叶唐松草
- 罗布麻叶
- 苦竹茹
- 干饧糟
- 网脉橐吾
- 毛柄短肠蕨
- 雄黄兰
- 土燕窝
- 崖姜
- 兔肉
- 山蜘蛛
- 鹤骨
- 光决明
- 牡荆
- 羊须
- 竹鱼
- 观音茶
- 小果野葡萄
- 马草
- 白饭树
- 木蓝
- 榆拟层孔菌
- 水龙胆草
- 中华短肠蕨
- 强威生草
- 白杨叶
- 灰钉
- 仰天钟
- 野席草根
- 光风轮菜
- 黄花蒿子
- 药老
- 美舌藻
- 肾萼金腰
- 红楠皮
- 酒饼婆
- 鲎胆
- 护耳草
- 白花菜子
- 红绿草
- 肖菝葜
- 小叶鹅掌柴
- 小狼毒
- 野素馨
- 黑葡萄液汁
- 环草
- 山樱桃
- 石楠
- 蒟蒻
- 石芥菜
- 驴蹄
- 水接骨丹
- 倒提壶
- 刺齿凤尾蕨
- 灵芝
- 岩山枝
- 蓬莱草
- 老牛揣
- 芦叶
- 一点红
- 箬蒂
- 白叶刺根
- 咸酸蔃
- 乌尼参
- 芒刺复叶耳蕨
- 榆蘑
- 金瓜
- 小牛肝菌
- 桃金娘
- 挪挪果
- 新疆卫矛
- 野樱桃根
- 野猪肉
- 劲直蒿
- 水冬瓜根
- 皱叶南蛇藤
- 猪毛菜
- 扛板归根
- 水八角莲
- 赤楠根
- 秀丽野海棠
- 水杨梅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