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巾草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头巾草
别名
并头黄芩、山麻子
来源
唇形科头巾草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. ex Schrank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青海。
性味
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利尿。主治肝炎,阑尾炎,跌打损伤,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,水煎服。外用头巾草2两,捣汁加酒服,药渣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头巾草
拼音注音
Tóu Jīn Cǎo
别名
山麻子、半枝莲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并头黄芩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采收和储藏:7-9月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并头黄芩,多年生直立草本。茎高12-36cm,四棱形,在棱上疏被上曲的微柔毛,或几无毛。叶具短柄,柄长1-3mm;叶片三角状狭卵形、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,长1.5-3.8cm,宽0.4-1.4cm,上面无毛,下面沿脉上疏被小 柔毛,有时几无毛,具多数凹腺点。花单生于茎上部的叶腋内,偏向一侧;花萼长3-4mm,盾片高约1mm,果时均明显增大;花冠蓝紫色,长2-2.2cm,花冠筒基部前方浅囊状膝曲,下唇中裂圆状卵形;雄蕊4,二强;花盘前方隆起;子房4裂,裂片等大。小坚果椭圆形,具瘤,腹髯近基部具果脐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草坡或草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青海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白杨素(chrysin),白杨素-7-O-β-D-葡萄糖醛酸甙(chrysin-7-O-β-D-glucuronide)。
性味
味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。主肝炎;肝硬化腹水;阑尾炎;乳腺炎;蛇虫咬伤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绞汁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龙眼叶
- 头花杜鹃
- 天青地红
- 蒲桃种子
- 白菖
- 阿育魏实
- 白背小报春
- 白荷花露
- 白鬼笔
- 牛耳草
- 荠宁
- 破血丹
- 屈头鸡
- 全蝎
- 五色梅叶
- 七叶一把伞
- 明胶
- 百部
- 侧耳
- 白蘑
- 黄花夹竹桃
- 百眼藤
- 金腰
- 白蜡树皮
- 白药子
- 叩头虫
- 沙七
- 伏毛苎麻
- 水团花
- 球穗花千斤拔
- 五香草
- 八目鳗
- 蚯疽草
- 扁竹兰
- 桤木
- 七星草
- 冰草白穗
- 白降丹
- 白花九里明
- 白蒿
- 环草石斛
- 苔垢菜
- 红川乌
- 野拔子
- 全缘凤尾蕨
- 三枝标
- 大叶马尾连
- 毛蕨根
- 白茅花
- 八角枫根
- 九节风
- 郁金
- 片鸡尾草
- 七里香
- 土红苓
- 小接骨丹
- 向日葵茎髓
- 墙草根
- 桑枝
- 日中花
- 百尾笋
- 银边吊兰
- 无花果
- 楠材
- 葛谷
- 祁州一枝蒿
- 凤凰木
- 孜然
- 獐骨
- 鸨油
- 太白丽参
- 灵砂
- 白背叶
- 苘麻根
- 栗壳牛肝菌
- 荠苎
- 石风车子叶
- 华泽兰
- 黄蜀葵
- 亮叶冬青
- 巴山虎
- 杭州荠薴
- 大蒜
- 白花鹅掌柴
- 七角白蔹
- 粉叶地锦
- 对叶榕
- 大树三台
- 苦玄参
- 斑竹花
- 黑皮跌打
- 蓝叶棵
- 珂
- 隔山撬
- 苦参实
- 薄雪火绒草
- 葵花大蓟
- 鹈鹕脂油
- 篦子草
- 苦菜花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