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肾草
《中华本草》:双肾草
拼音注音
Shuānɡ Shèn Cǎo
别名
肾阳草、鸡肾参、对对参
英文名
all-grass of Taiwan Microtis
出处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长距玉凤花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aenaria davidii Franc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长距玉凤花,多年生草本。块茎长圆形,肉质。茎直立,高达70cm,干后呈黑色。叶5-7枚,直立伸展,披针形或长圆形,先端渐尖,基部抱茎。总状花序具4-12朵花,长8-20cm;苞片披针形,下部的长于子房;花大;萼片绿色,长约15mm,中萼片长圆形,先端钝,和花瓣靠合呈广椭圆形兜,侧萼片反折,卵形,近偏斜;花瓣白色,近舌状,边缘具细短缘毛,唇瓣淡黄色,具爪,3深裂,侧裂片外侧成条裂状深裂,条裂刚毛状,中裂片不裂,条形;距悬垂,比子房长,甚至超过1倍;柱头2裂,突出物长,先端多疣,子房无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3200m的山坡草地或杂木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湖北、湖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甘;淡;平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补肾;止带;活血。主肾虚腰痛;折带过多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双肾草
拼音注音
Shuānɡ Shèn Cǎo
别名
一根葱、秤砣草、坠桃草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兰科植物葱叶兰的全草。4~5月采全草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块根球形、卵形或椭圆形,肉质多汁,常2~3枚簇生。茎直立,高10~80厘米。单叶基生;叶片线形或狭线形,通常较茎长,可长达40厘米,先端细而稍钝,两面均绿色,中脉较明显;基部有筒状叶鞘,膜质。穗状花序顶生,狭长,花多敷,基部具苞片;花被6片,两轮排列,中央外被片卵形,较大,先端短尖,两侧外被片狭长椭圆形,较短,内被片狭长椭圆形,钝头;唇瓣阔矩形,先端平截,无距。花期4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山丘陵区的阴湿处。
性味
淡,温。
功能主治
滋阴益肾。治膀胱疝气,白带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2两)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沙冬青
- 萤火
- 大黑蒿
- 白八角莲
- 球花马蓝
- 刺三甲
- 白杨树
- 千金坠
- 小麦
- 白梅
- 蕲蛇
- 三股筋
- 白果树皮
- 商陆花
- 冰糖
- 蜻蜒兰
- 塔黄
- 拔毒草
- 大青叶
- 千里找根
- 苜蓿
- 三分丹
- 玉簪花
- 芡实
- 生姜
- 八角乌
- 伤寒草
- 长尾复叶耳蕨
- 南瓜花
- 白松塔
- 白背叶
- 漆姑草
- 棣棠花
- 千年健
- 唢呐花
- 全蝎
- 屈头鸡
- 少年红
- 荠苨苗
- 槠子皮叶
- 娑罗子
- 榆耳
- 包谷火焰包
- 离根香
- 升麻草
- 洋芋
- 四孢蘑菇
- 三爪龙
- 荞麦
- 白花穿心莲
- 三角草
- 崩疮药
- 勒马回
- 四叶细辛
- 少花腰骨藤
- 上石田螺
- 桤木枝梢
- 七叶一把伞
- 八节毛
- 大叶骨牌草
- 四棱杆
- 双叶金枪
- 丝毛毛毡草
- 云雀
- 水鳖蕨
- 秋枫木
- 白枪杆
- 青灰叶下珠
- 三叶委陵菜
- 球序鹅掌柴
- 扒地蜈蚣
- 蔷薇根
- 包袱七
- 龟甲
- 四川山矾
- 丝线吊芙蓉
- 鸭跖花
- 一点红
- 蔷薇叶
- 蔷薇露
- 八角莲
- 山刺柏
- 四棱筋骨草
- 丝点地梅
- 白花灰毛槐树
- 山尖菜
- 丝瓜根
- 卜芥
- 野丁香根
- 白石脂
- 变色红菇
- 石霜
- 石面枇杷
- 秋牡丹根
- 青荚叶茎髓
- 冰糖草
- 巴巴花
- 白花灯笼
- 白土茯苓
- 斑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