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黄
《中华本草》:塔黄
拼音注音
Tǎ Huán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高山大黄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eum nodile Hook.F. et Thoms.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挖根茎,除去泥土、杂质,切片,阴干备用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-2m。茎直立,粗壮,不分枝,具多数基生叶及大型苞片。基生叶卵圆形或近圆形,直径可达30cm,先端圆钝,基部浅心形,革质,上面无毛,下面具小突起;叶柄粗壮,长8-15cm;托叶鞘膜质,红褐色;苞片卵圆形或圆形,膜质,淡黄色,具网状脉,直径10-20cm,反折,遮盖花序,花时脱落。花序圆锥状,分枝密集,无毛;花两性,花被片6,成2轮,宿存,椭圆形,淡绿色,长2-3mm;花丝细长,外露;花梗中下部具关节;雄蕊9;花盘不发达,子房卵形,具3棱,花柱3,较短,柱头膨大成头状。瘦果连翅成宽卵形,长66-7m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900-4000m的山坡草地。资源分布:产于西藏米林、朗县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和根茎圆锥形或类圆锥形。长8-20cm,直径3-8cm,顶端留有残基,栓皮褐棕色,粗糙具多横皱纹。断面棕褐色,无星点。新断面在紫外灯下显紫色荧光。质硬,味苦涩。[br]性状鉴别 粉末特征:棕黄色。草酸钙结晶箭尾状。具缘纹孔、网纹、螺纹及环纹导管。此外,淀粉粒少见。
化学成分
高山大黄的根及根茎中含总蒽醌4.61%,其中以大黄素(emedin),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大黄酚(chryso-phanol)为甙元的结合型蒽醌为3.20%,游离型为1.42%,还含大量的鞣质。
药理作用
本品有较弱的致泻作用,其浸出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浓度为0.5%,较其他品种为弱。本品所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、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的药理作用参见"大黄"条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泻热;导滞;散瘀;消肿。主实热便秘;谵语发狂;食积痞滞;痢疾;湿热发黄;目赤头痛;闭经;症瘕;痈肿疔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适量,捣烂敷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龟甲胶
- 黄荆
- 黄花小二仙草
- 仙鹤草
- 枫香树根
- 青酒缸
- 一匹草
- 毛蕨根
- 片鸡尾草
- 郁金
- 小接骨丹
- 苍耳
- 野大豆藤
- 含羞草根
- 山大颜
- 擘蓝
- 蠘
- 华萝藦
- 大夜关门
- 狗筋蔓
- 白草根
- 薤白
- 草果药
- 草乌叶
- 支柱蓼
- 鹅绒藤
- 望月砂
- 骆驼脂
- 刺猬皮
- 苦檀子
- 满树星
- 石瓜子莲
- 红娘子
- 狗骨
- 风藤草
- 大将军
- 小黑药
- 鱼脑石
- 饴糖
- 蒲桃壳
- 密陀僧
- 刺果藤仲
- 红楤木
- 辣蓼草
- 碎米柴
- 大树跌打
- 蜥蜴
- 风箱树
- 酸水草
- 山槟榔
- 大叶蒟
- 女菀
- 蓬莱草
- 蛇接骨
- 黑皮跌打
- 大叶子
- 红牛毛刺
- 粉叶地锦
- 葛谷
- 银边吊兰
- 岩松
- (鱼彭)鱼鳃
- 红葱
- 无花果
- 白沙糖
- 柳叶
- 三块瓦
- 山橘叶
- 菱茎
- 飞廉
- 南天竹根
- 苦草
- 亮叶冬青
- 一点红
- 铁草鞋
- 离根香
- 苋实
- 黄秦艽
- 海龙
- 煨姜
- 白朱砂莲
- 山刺柏
- 山白菊
- 翻白叶
- 桤木
- 桑螵蛸
- 草血竭
- 枳壳
- 七里香
- 杜松
- 急性子
- 海松子
- 石韦
- 狗仔花
- 荚蒾
- 旱前胡
- 桉叶
- 散血藤
- 火炭母
- 阿氏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