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树叶
《中华本草》:李树叶
拼音注音
Lǐ Shù Yè
别名
李叶
英文名
Leaf of Japanese Plum
出处
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药蔷薇科植物李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unus salicina Lind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间采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李 乔木,高达9-12m。树皮灰褐色,粗糙;小枝无毛,紫褐色,有光泽。叶柄近顶端有2-3腺体;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倒卵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密浅圆钝重锯齿。花两性;通常3朵簇生;萼筒杯状,萼片及花瓣均为5;花瓣白色,雄蕊多数;排成不规则2轮;雄蕊1,柱头盘状,心皮1,与萼筒分离。核果球形或卵球形,直径3.5-5cm,栽培品种可达7cm,先端常稍急尖,基部凹陷,绿、黄或带紫红色,有光泽,被蜡粉:核卵圆形或长圆形,有细皱纹。花期4-5月。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2600m的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。资源分布:除内蒙古、新疆、西藏外,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。
形状
叶大多皱缩,有的破碎。完整叶片呈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倒卵形,长6-10cm,宽3-4cm,边缘有细钝的重锯齿,上下两面均为棕绿色,上面中脉疏生长毛,下面脉间簇生柔毛。叶柄长1-2cm,上有数个腺点。质脆易碎,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李树叶含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木犀草素-7-O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O-glucoside),洋槐甙(robin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芸香甙(rutin),槲皮素-3,7-O-二葡萄糖甙(quercetin-3,7-O-diglucoside)。
性味
甘;酸;平;无毒
归经
胃;脾;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壮热惊痫,肿毒溃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浴;或捣敷;或捣汁涂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小儿壮热,占疾,惊癎,作浴汤。2.《滇南本草》:治金疮水肿。3.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:镇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李树叶
拼音注音
Lǐ Shù Yè
出处
《日华子本草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李的叶。
性味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平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酸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小儿壮热,惊痫,水肿,金疮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小儿壮热,痁疾,惊痫,作浴汤。"
②《滇南本草》:"治金疮水肿。"
③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:"镇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外用:煎水洗浴或捣汁涂。
复方
①治少小身热:李叶以水煮,去滓,浴儿。(《千金方》李叶汤)
②治恶刺:李叶、枣叶捣绞取汁,点之。(《千金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点乳冷水花
- 羊奶果
- 节节草
- 郎伞木
- 凤眼兰
- 牛蒡
- 四方草
- 银柴胡
- 鹿蹄草
- 马尾千金草
- 翅果唐松草
- 獭肝
- 凹裂毛麝香
- 黄桷树根疙瘩
- 黄河裸裂尻鱼
- 念珠根黄芩
- 鹅骨梢
- 臭柏
- 黑石珠
- 葫芦茶
- 伤寒草
- 茨菇草
- 鄂豆根
- 海星
- 麻鱼肉
- 牛嗓管
- 水龙骨
- 虾蟆
- 胡麻草
- 麦角
- 锁阳
- 白升麻
- 路旁菊
- 小柳拐
- 马蹄根
- 小绿芨
- 佛肚花
- 牛西西
- 乌桕子
- 两面青
- 赤车使者根
- 枪花药
- 光慈姑
- 木豆叶
- 乌榄叶
- 南苜蓿
- 钮子七
- 赤芍
- 瓶耳小草
- 卵叶贝母
- 无漏子
- 黄独零余子
- 大过路黄
- 老牛揣
- 碎兰花根
- 海通
- 多足蕨
- 灰锤
- 石蒜
- 鲳鱼
- 狍茸
- 紫泡
- 黑及草
- 芝麻壳
- 地核桃
- 灯台树果
- 睡菜
- 泡桐
- 瘤孢地菇
- 桃儿七果
- 火焰草
- 对虾
- 蕹菜
- 钓樟枝叶
- 荷苞花
- 山药
- 龙脷叶
- 紫玉盘
- 猪苓
- 龙珠
- 麦冬
- 柞木皮
- 黄刺皮
- 野油麻
- 宽叶返魂草
- 苎麻皮
- 龙葵
- 滑背草鞋根
- 地涩涩
- 花红叶
- 吴茱萸叶
- 红鸡踢香根
- 半边藕
- 小木通
- 生姜汁
- 芦子兰
- 卵叶水芹
- 白叶火草
- 榆皮涎
- 直立百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