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石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理石
拼音注音
Lǐ Shí
别名
立制石、肌石、长理石、肥石、不灰木
英文名
Fibrous gypsum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1.《本草衍义》:理石如长石,但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,其非顺理而细看为长石,治疗亦不相辽。2.《纲目》:理石,即石膏中之长文细直如丝而明洁色带微青者。唐人谓石膏为寒水石,长石为石膏,故苏恭言其不似石膏也。此石与软石膏一类二色,亦可通用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[Ca(SO4)·2H2O]与硬石膏[Ca(SO4)]的集合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psum and Anhydrite
原形态
单斜晶系。属个体纤维状、集合体细脉状或透镜状的石膏变种。新鲜面白色,风化面灰、黄、褐黄等色,或被粘土质围岩污染,呈青灰等色调。条痕白色。新鲜断面丝绢光泽,或见解理面的反光亮点;风化面黯淡,无光泽。肉眼见不到解理面,只见平行纤维方向的解理纹和(或)斜交纤维的解理纹。断口 不平坦至参差状。硬度2(脱水—硬石膏化则硬度增大),性脆,易碎。相对密度2.3(或随硬石膏化增大密度)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形成于各种类型石膏层的裂隙或硬石膏层水化部位。资源分布:山西、陕西、湖北等地均有此资源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。深灰色。体较轻,质硬脆,可砸碎,断面大部分粗糙,呈暗灰色,解理面可见到明显亮星;其中部分可见到直立的细纤维,纤维间亦可见到亮星。气、味皆淡。[br]显微鉴别 (1)石膏 参见“石膏”条。(2)硬石膏 参见“长石”条。
性味
辛甘;寒;无毒
鉴别
(1)石膏 参见“石膏”条。(2)硬石膏 参见“长石”条。[br]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:7.68(>10),4.31(5),3.82(10),3.08(6),2.88(2),2.80(1),2.70(2),2.61(1),2.54(1),2.51(1),2.46(1),2.22(2),由此表明理石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膏。[br]差热分析曲线:吸热175℃(大),205℃(大);放热375℃(微);由125℃始230℃止失重;表明属石膏的特征;但不同于纯石膏曲线。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除烦;养胃益阴;益清明目;消积破聚。主身热心烦;痿痹;消渴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滑石为之使,恶麻黄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身热,利胃解烦,益精明目,破积聚,去三虫。2.《别录》:除营卫中去来大热、结热,解烦毒,止消渴,及中风痿痹。3.《唐本草》:酒渍服之,疗癖,令人肥悦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理石
拼音注音
Lǐ Shí
别名
立制石(《本经》),肌石(《别录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中的纤维石膏。
原形态
纤维石膏:为白色纤维状,或针状,而具有绢丝光泽之块,微透明,参见"石膏"条。
性味
辛甘,寐。
①《本经》:"味辛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甘,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除烦,止渴。
①《本经》:"主身热,利胃解烦,益精明目,破积聚,去三虫。"
②《别录》:"除营卫中去来大热、结热,解烦毒,止消渴,及中风痿痹。"
③《唐本草》:"酒溃服之,疗癖,令人肥悦。"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"滑石为主使,恶麻黄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兰花
- 痢止蒿
- 硫黄菌
- 椋子木
- 硫黄
- 类梧桐
- 卵叶贝母
- 罗盖叶
- 林檎
- 炉甘石
- 庐山瓦韦
- 窿缘小叶桉
- 篱天剑
- 簕竹
- 廉姜
- 李核仁
- 流苏子根
- 狼把草
- 竻苋菜
- 簝叶竹根
- 绿段草
- 亮光菜
- 六月雪
- 六棱菊
- 罗勒子
- 罗浮柿根
- 刘寄奴
- 栗荴
- 狸骨
- 狼膏
- 绿豆粉
- 罗伞树
- 冷饭果
- 列当
- 岭南铁角蕨
- 柃木
- 柳叶亚菊蒿
- 栎叶槲蕨
- 狼尾巴花
- 留兰香
- 窿缘桉叶
- 络石果
- 六道木
- 兰草
- 狼杷草
- 凉三七
- 卤地菊
- 廊茵
- 柳杉叶
- 灵猫肉
- 篱栏子
- 绿盐
- 绿萼水珠草
- 六曲
- 罗汉松实
- 兰香草
- 罗裙带根
- 老白花树皮
- 榈木
- 亮叶冬青根
- 绿绒蒿
- 六月瓜
- 羚羊角
- 勒鱼
- 栗壳
- 楼梯草根
- 榔榆茎叶
- 狼肉
- 簕苋菜
- 绿珊瑚
- 绿花耧斗菜
- 绿青
- 梨木灰
- 琉璃草根
- 了哥王子
- 六轴子
- 罗汉果
- 冷杉果
- 吕宋果
- 拦路虎
- 柳叶
- 栾犀
- 梨木皮
- 六大天王
- 绿豆升麻
- 兰石草
- 罗浮柿
- 散血丹
- 柳叶菜花
- 棱枝卫矛
- 犁头草
- 林檎根
- 琉璃枝
- 两面青
- 罗勒根
- 灵香蒿
- 凉粉藤
- 柳叶剑蕨
- 柳叶斑鸠菊
- 柳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