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饭果
《中华本草》:冷饭果
拼音注音
Lěnɡ Fàn Guǒ
别名
糯米果、碎米团果、山五味子、老米酒
英文名
Fruit of Fetid Viburnum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臭荚蒾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burnum foetidum Wal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臭荚蒾 薄叶灌木,高达4m。幼枝连同叶柄和花序均被簇状短柔毛,老枝红褐色,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5-10mm;叶纸质至厚纸质;叶片卵形、椭圆形至长圆状菱形,长3-6.5cm,宽1.5-2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边缘疏生锐齿,上面绿色,除中脉密生短柔毛外均无毛,下面淡绿色,除中脉及侧脉被同样毛外,脉腋集聚簇状毛,侧脉2-4对,弧形而达齿端,基部一对作离基3出脉状,叶脉在上面凹陷,在下面突起。花序聚伞状复伞形,顶生,直径5-8cm;具总梗,第1级辐射枝4-8条,花着生于第2-3级辐射枝上;萼筒长约1mm;萼檐具5微齿;花冠白色,辐状,长1.5mm,冠筒长约0.5mm,裂片圆卵形,长过冠筒;雄蕊5,略超出花冠。核果红色,卵状椭圆形,长约7mm;核扁,背具2浅沟、腹具3浅沟。花期7月,果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-3100m的林缘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味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咳。主头痛;咳嗽;肺炎;跌打损伤;甘肃麻疹;牙疳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冷饭果
拼音注音
Lěnɡ Fàn Guǒ
别名
糯米果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忍冬种植物臭荚蒾的叶、果。夏、秋采集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半常绿灌木,高2~3米。小枝浅褐色,具白色柔毛,有臭气,冬芽具鳞片。单叶对生,多簇生于短枝,倒卵状披针形,长4~8厘米,宽1~2厘米,先端尖或渐尖。基部楔形。几全缘或于中部以上具大而圆的锯齿,上面光滑,下面疏被柔毛,沿叶脉处较多,叶脉基部三出,侧脉每边1~2条,脉腋内具簇生毛;叶柄长约5~12毫米,具柔毛。伞房花序式的聚伞花序生于侧枝顶端,具柔毛;花小,白色,阔钟状,先端5裂,裂片圆;雄蕊5,花丝细长,略露于花冠之外;子房下位。浆果状核果,阔椭圆形,成熟时红色。种子1枚,压扁,具纵槽。花期4~5月。果期7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疏林下或路旁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等地。
性味
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止咳,接骨。果治头痛,咳嗽,肺炎,跌打损伤,走马牙疳,荨麻疹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脓肿:鲜冷饭果叶,捣烂,炒热,喷以酸醋包患处。
②治骨折:冷饭果叶,研末,酒调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柄果槲寄生
- 粉背蕨
- 山莴苣
- 旱芹
- 柿花
- 冻绿刺
- 催吐萝芙木
- 牛巴嘴
- 大红菇
- 峨三七
- 风箱树
- 聚藻
- 圆叶碱毛茛
- 降龙草
- 三棱
- 斑点虎耳草
- 牛蒡
- 棉团铁线莲
- 茱苓草
- 金雀马尾参
- 大叶黄杨根
- 鹈鹕嘴
- 雕头
- 红牛尾七
- 蜘蛛网
- 大萼鹿角藤
- 金线鱼
- 打箭菊
- 鸬鹚(鸬鹚)
- 蛏肉
- 无花果叶
- 黄花铁线莲
- 榆叶
- 榆白皮
- 白花蛇
- 绿百合
- 七叶一把伞
- 鸡胆
- 玫瑰花
- 露兜竻蔃
- 关白附子
- 接骨木叶
- 金雀儿
- 桃耳七
- 大理菊
- 雷公藤
- 复叶披麻草根
- 托柄菝葜
- 大血藤
- 毛瓣绿绒蒿
- 珠儿参叶
- 椰子浆
- 刷把草
- 猴头菌
- 红木子
- 甘肃棘豆
- 鷩雉
- 大叶沿阶草
- 白梅花
- 大叶蛇泡簕
- 山茴芹
- 漏斗瓶蕨
- 莲须
- 蟾蜍
- 大木通
- 草问荆
- 珠兰根
- 剪夏萝
- 臭茉莉叶
- 五香藤
- 盘石龟
- 地丁
- 金橘
- 榠樝
- 八哥
- 猪肉
- 天竺黄
- 红毛草
- 黄麻根
- 落花生
- 小叶买麻藤
- 石上柏
- 益母草
- 三角风
- 樟柳头
- 圆叶锦葵
- 香橼叶
- 杜仲藤
- 蛇地钱
- 芒气笋子
- 鹅绒藤
- 冬里麻
- 腊雪
- 庵 (艹闾)子
- 鹊豆
- 接骨草
- 厚叶牛耳草
- 蓼大青叶
- 石韦
- 马牙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