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梗
《中华本草》:梅梗
拼音注音
Méi Gěnɡ
英文名
twig of Japanese Apricot, twig of Mumeplan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梅梗,诸梅树皆可用,以绿萼者佳。凡梅有气条,青翠色,此条无叶,止光梗出枝罅,薛生白曾言用以通上下膈气有效,此气条而非梗也。用梗,以带叶成枝者入药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带叶枝条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meniaca mume Sieb. [Prunus mume Sieb.et Zucc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将带叶的枝条剪下,切段鲜用。
原形态
梅 落叶小乔木,高可达10m。树皮淡灰色,小枝细长,先端刺状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.5cm,被短柔毛;托叶早落;叶片椭圆状宽卵形,春季先叶开花,有香气,1-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。花梗短;花萼通常红褐色,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;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,直径约1.5cm,宽倒卵形;雄蕊多数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2-3cm,黄色或绿白色,被柔毛;核椭圆形,先端有小突尖,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,表面具蜂窝状孔穴。花期春季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各地多已栽培,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。
性味
酸;微苦;涩;平
归经
肝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理气安胎。主妇女小产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各家论述
《道听集》:治妇人三月久惯小产,梅梗三、五条,煎浓汤饮之,复饮龙眼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梅梗
拼音注音
Méi Gěnɡ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带叶枝梗。
功能主治
《道听集》:"治妇人三月久惯小产,梅梗三、五条,煎浓汤饮之,复饮龙眼汤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鲨鱼骨
- 鸢脑
- 黑壳楠
- 澄茄子
- 木鳖子
- 杧果钉
- 棉花根
- 金花茶花
- 毛枝崖爬藤
- 毛叶嘉榄
- 直立婆婆纳
- 鸭屎树
- 木槿子
- 石羊菜
- 蠘
- 黍米
- 黎豆
- 木蓝
- 苦地胆根
- 棉花
- 紫花鱼灯草
- 毛叶白粉藤
- 鳖血
- 野罂粟壳
- 大透骨草
- 毛叶木通
- 鹿衔草
- 黄鹌菜
- 马雹儿
- 榆白皮
- 凤凰衣
- 一匹草
- 毛叶巴豆
- 金荞麦
- 金瓜
- 木槿叶
- 兰石草
- 剑叶耳草
- 榠樝
- 薜荔汁
- 杧果树皮
- 木棉花
- 桂竹香
- 木鳖根
- 杧果
- 毛叶楼梯草
- 大乌金草
- 落地小金钱
- 木竹子油
- 龙须草
- 鱼香草
- 毛冬青叶
- 薜瓣
- 油炸木
- 木豆叶
- 木莲
- 通天蜡烛
- 肉根还阳参
- 棉籽
- 毛叶白粉藤根
- 条叶猪屎豆
- 木苎麻
- 毛叶兔耳风
- 毛叶巴豆树
- 血满草
- 香秋海棠
- 荞麦秸
- 麝香壳
- 斑茅花
- 狸骨
- 小叶双眼龙
- 麒麟菜
- 绿茎槲寄生
- 补血薯
- 红果参
- 长前胡
- 铁轴草
- 莿(木冬)
- 粟糠
- 野冬青皮
- 篦子三尖杉
- 苍耳根
- 苎麻叶
- 狗蹄
- 竹蜂
- 海仙人掌
- 双剪菜
- 红紫苏
- 三分三
- 鸡肠
- 樱草根
- 胡桃壳
- 鲨鱼胎
- 玉铃花
- 寒水石
- 楤木白皮
- 鼬鼠肉
- 广西花点草根
- 短瓣花
- 粉瘤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