楝叶
《*辞典》:楝叶
拼音注音
Liàn Yè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叶。夏、秋采,晒干。
药理作用
苦楝子叶的水提取液(2~5%)可防止蚱蜢、蝗虫等对植物之侵害,而对人、畜无毒,其有效成分为类胡萝卜烃。
性味
《广东中药》Ⅱ:"苦,寒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止痛,杀虫。治疝气,蛔虫,跌打肿痛,疔疮,皮肤湿疹。
①《纲目》:"疝入囊痛,临发时煎酒饮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苦楝树叶,研末外敷。治跌打肿痛,止刀伤出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煎水洗,捣汁涂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疝气,杀蛔虫:苦楝树叶与果实,煎汁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②治疟疾:苦楝树叶和巫婆子叶晒干,各三钱。清水煎服,不拘时。孕妇忌用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③治皮肤瘙痒或湿疹(包括头皮瘙痒):鲜苦楝叶心(枝尖鲜嫩叶)一握,清水煎汤洗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④治肿毒:苦楝树叶,乌桕树蕊,二味酌量,捣烂敷患处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⑤治蜈蚣、蜂伤:楝树枝叶汁涂。(《简便单方》)
临床应用
治疗化脓性皮肤病:取苦楝树叶洗净切碎,每1市斤加水3000毫升,煎沸40~60分钟,冷却过滤,装入消毒玻瓶中备用。每1000毫升溶液内加入10%石炭酸溶液5毫升防腐。用法:先用苦楝叶溶液洗涤创口表面脓痂,然后用消毒纱布浸透药液作创面湿敷,每3~5小时在纱布上加滴该药液以保持湿润。如创面广泛或患部不易湿敷时,可每日用该药液洗涤创面3次。一般用药后第1日即见创面干燥,红晕消退,瘙痒显着减轻;续治2~4天后即结痂落屑。共治疗脓疱疮、湿疹样皮炎、慢性湿疹等疾患34例,痊愈25例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天竹梗
- 爆仗竹
- 奶浆参
- 赤胫散
- 石瓜子莲
- 野兔骨
- 过墙风
- 牛嗓管树
- 淮通
- 土大黄叶
- 椿树花
- 蝮蛇
- 藿香
- 萹蓄
- 老鼠耳
- 茳芒决明
- 猕猴桃藤中汁
- 蛤蜊粉
- 金牛七
- 猫儿屎果
- 千里光
- 苦楝花
- 螳螂跌打
- 杏香兔耳风
- 海藻
- 狗筋蔓
- 酥油
- 草果药
- 鸡毛狗
- 广西过路黄
- 饿蚂蝗
- 满树星
- 法半夏
- 蝮蛇骨
- 猴骨
- 山麻黄
- 箭杆风
- 山白菊
- 香榧草
- 狗骨
- 望月砂
- 追风伞
- 乌榄核
- 接筋草
- 零陵香
- 竹林消
- 箭叶蓼
- 麝香壳
- 野靛青
- 十两叶
- 断板龟
- 象皮
- 狼油
- 支柱蓼
- 乌蔹莓
- 小黑药
- 蚕茧
- 马比木
- 青琅玕
- 常春藤
- 六道木
- 蜗牛
- 血桐
- 熊胆
- 极丽马先蒿
- 竹柏
- 过江龙
- 费菜
- 蝙蝠
- 铜棒锤
- 雪猪油
- 火炭母草
- 虫牙药
- 百里香
- 鹅绒藤
- 龙血树
- 山羊肝
- 鸡血七
- 墓头回
- 骆驼脂
- 黄葵
- 蛇莓根
- 苋实
- 龟版胶
- 尖尾风
- 野大豆藤
- 铁草鞋
- 蝎子七
- 黑豆衣
- 穿地龙
- 角蒿
- 砗磲
- 茱苓草
- 散血藤
- 白矾
- 大草乌
- 海螺壳
- 蜂胶
- 小九节铃
- 蓬莱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