楝叶
《*辞典》:楝叶
拼音注音
Liàn Yè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叶。夏、秋采,晒干。
药理作用
苦楝子叶的水提取液(2~5%)可防止蚱蜢、蝗虫等对植物之侵害,而对人、畜无毒,其有效成分为类胡萝卜烃。
性味
《广东中药》Ⅱ:"苦,寒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止痛,杀虫。治疝气,蛔虫,跌打肿痛,疔疮,皮肤湿疹。
①《纲目》:"疝入囊痛,临发时煎酒饮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苦楝树叶,研末外敷。治跌打肿痛,止刀伤出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煎水洗,捣汁涂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疝气,杀蛔虫:苦楝树叶与果实,煎汁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②治疟疾:苦楝树叶和巫婆子叶晒干,各三钱。清水煎服,不拘时。孕妇忌用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③治皮肤瘙痒或湿疹(包括头皮瘙痒):鲜苦楝叶心(枝尖鲜嫩叶)一握,清水煎汤洗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④治肿毒:苦楝树叶,乌桕树蕊,二味酌量,捣烂敷患处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⑤治蜈蚣、蜂伤:楝树枝叶汁涂。(《简便单方》)
临床应用
治疗化脓性皮肤病:取苦楝树叶洗净切碎,每1市斤加水3000毫升,煎沸40~60分钟,冷却过滤,装入消毒玻瓶中备用。每1000毫升溶液内加入10%石炭酸溶液5毫升防腐。用法:先用苦楝叶溶液洗涤创口表面脓痂,然后用消毒纱布浸透药液作创面湿敷,每3~5小时在纱布上加滴该药液以保持湿润。如创面广泛或患部不易湿敷时,可每日用该药液洗涤创面3次。一般用药后第1日即见创面干燥,红晕消退,瘙痒显着减轻;续治2~4天后即结痂落屑。共治疗脓疱疮、湿疹样皮炎、慢性湿疹等疾患34例,痊愈25例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梧桐叶
- 龙牙楤木叶
- 五爪金龙
- 五转七
- 文殊兰
- 龙虱
- 老鼠脚迹
- 藜实
- 莲花
- 梨树根
- 马鬃参
- 赶山鞭
- 龙船花
- 龙葵根
- 娃娃拳
- 五星蒿
- 莲房
- 五香藤
- 泽泻叶
- 九龙盘
- 老婆子针线
- 大花活血丹
- 冷蕨
- 香茅
- 小倒钩藤
- 雉子筵
- 见血飞
- 短柄南蛇藤果
- 滨海前胡
- 小酒瓶花
- 毛葡萄叶
- 钩栲
- 地皮消
- 针刺铁仔
- 毛轴碎米蕨
- 金背枇杷
- 岩冬菜
- 大头狗
- 杜鹃
- 禹白附
- 蜈蚣藻
- 蜜环菌
- 山油柑叶
- 腐婢根
- 五托莲
- 天雄
- 大叶子
- 三翅铁角蕨
- 结血蒿
- 紫云英子
- 刺齿凤尾蕨
- 刺柄莲座蕨
- 土砂仁
- 鹿耳翎根
- 雾水葛
- 槲皮
- 五爪金龙花
- 落葵花
- 澜沧扁担杆
- 狼萁草
- 绿茎槲寄生
- 五裂槭
- 午时花
- 青娘子
- 蒺藜根
- 狗母鱼
- 蛇鲻
- 杉叶
- 老头草
- 鹿仙草
- 莨菪叶
- 乌头附子尖
- 龙眼肉
- 慈姑叶
- 五色梅花
- 吴茱萸叶
- 卵叶鳞始蕨
- 郁李根
- 大叶狼豆柴
- 绿豆升麻
- 罗浮柿
- 五味草
- 灵砂
- 小叶杨
- 山郎木根
- 龙船乌泡
- 龙眼梳
- 绿萼水珠草
- 鹿血
- 龙脑香子
- 罗汉松实
- 葛谷
- 五龙根
- 五齿剑
- 斩木橿子
- 狼肉
- 乌饭子
- 乌蛇皮
- 乌苏里黄芩
- 龙须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