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姜
《中华本草》:廉姜
拼音注音
Lián Jiānɡ
别名
绥、姜汇、箭杆风、山姜、小良姜、姜叶淫羊藿、九连姜
英文名
Rhizome of Chinese Galanga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1.《齐民要术》:《吴录》曰:始安多廉姜。《食经》曰:藏法,蜜煮乌梅去滓,以渍廉姜,再宿,色黄赤如琥珀,多年不坏。2.《本草拾遗》:廉姜似姜,生岭南、剑南,人多食之。3.《纲目》:按《异物志》云,(廉姜)生沙石中。似姜,大如螺,气猛,近于臭。南人以为齐,其法除皮,以黑梅及盐汁渍之乃成也。又郑樵云,廉姜似山姜而根大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华山姜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pinia chinensis (Retz.) Rosc.[Heritieria chinensis Retz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华山姜,多年生草本,高约1m。根茎匍匐,肉质。叶互生;叶柄鞘状抱茎;叶舌膜质,长4-10mm,2裂,具缘毛;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0-30cm,宽3-10cm,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,基部渐狭,两面均无毛;总状圆锥花序顶生,长10-30cm,分枝短,长3-10mm,其上有花2-4朵;小苞片长1-3mm,花时脱落;花白色萼管状,长约5mm,先端具3齿;花冠管略超出,花冠裂片长圆形,长约6mm,后方的一枚较大,兜状;唇瓣卵形,长6-7mm,先端微凹,侧生退化雄蕊2,钻状,长约1mm;花丝长约5mm,花药长约3mm;子房无毛。果球形,直径5-8m。花期5-7月,果期6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2500m的山谷、溪边、疏林下等潮湿的地方。资源分布:分布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茎呈圆柱形或块状,长7-10cm,直径0.3-1cm,顶端渐尖细,多数有分枝。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,有明显的环节,节上有鳞片样的叶柄残基及须根痕,节间距0.3-1cm,有较顺直的纵皱纹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淡黄色,纤维性。气微香,味稍辛辣。以质坚实、粗壮、断面色淡黄、气香烈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油0.6%,其中含0.5%棕搁酸和一种酚类物质,油的低温馏出部分含1,8-按叶素(cineole)7%,高温馏出部分含30%α-丁香烯(α-caryophyllene)和一种倍半萜烯醇。尚含山姜黄酮醇(izalpinin)及山姜素(alpinetin)。
药理作用
1.对离体肠平滑肌的影响,华山姜煎剂小剂量使小鼠、豚鼠小肠收缩加强,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,表现肌张力降低,振幅减少,能部分拮抗乙酰胆碱或氯化钡引起肠管紧张性及强直性收缩。华山姜非挥发性成分使兔小肠活动略增强,挥发性成分使肠管轻度兴奋,随后转入明显抑制,张力降低,收缩频率减慢,振幅减少,并随着浓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酰胆碱、氯化贝引起肠管兴奋或痉挛。2.对肠道推进运动的影响,华山姜煎液0.5g/kg小鼠灌胃能使肠道推进运动加快。3.毒性反应,经急性毒性试验25g/kg(量大容积)灌胃1次,观察3天,未见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,亚急性毒性试验,大鼠每日灌胃华山热浸液1.62g/kg,连续30天,结果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,病理检查无特殊异常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脾;胃;肝经
功能主治
温中消食;散寒止痛;活血;止咳平喘。主胃寒冷痛;噎膈吐逆;腹痛泄泻消化不良;风湿关节冷痛;跌打损伤;风寒咳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肺痨咳嗽: 山姜、干姜、核桃仁各五钱。蒸蜂蜜一两服。②治胃气痛: 山姜一两。煨水服。③治喘咳: 山姜适量。泡童便三天,取出晒干,用一两泡酒半斤。每日早晚各服五钱。④治风湿关节冷痛: 山姜、石南藤、香樟根、红禾麻各一两。煨水服。 (选方出《贵州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胃中冷,吐水,不下食。2.《纲目》:温中下气,消食益智。3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胃病。4.《贵州草药》:散寒止痛,定喘。5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治胃寒冷病,噎膈呕吐,腹痛泄泻,消化不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廉姜
拼音注音
Lián Jiānɡ
别名
葰(《广雅》),姜汇(《吴都赋》),山姜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姜活,见秆风(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),座杆、剑杆、大杆、姜叶淫羊霍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姜科植物华良姜的根茎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匍匐,肉质。茎细长,连花序高不及1米。叶2列,披针形,长15~25厘米,宽3.5~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狭长楔形;具短柄;舌片极短,截头状或2裂,先端常有小毛:叶柄鞘状抱茎。总状圆锥花序顶生,长10~15厘米,分枝极短,下部的有花2~3朵;最下部的苞片矩圆形,白色,开花时不明显;萼管状,长3~4毫米;花无柄,白色,有红色小斑点,管长约5毫米,裂片矩圆形,唇瓣阔卵形,无柄,先端凹入;雄蕊1,退化雄蕊小,呈花瓣状;子房1,下位。蒴果球形,大如豌豆,有种子数颗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谷、溪边、疏林下等潮湿的地方。分布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油0.6%,中含0.5%棕榈酸和一种酚类物质,油的低温馏出部分含1,8-桉叶素7%,高温馏出部分含30%α-石竹烯和一种倍半萜烯醇。尚含良姜素及山姜素。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热。"
②《纲目》:"辛,热,无毒。"
③《贵州草药》:"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温胃散寒,消食止痛。治胃痛胀闷,噎膈吐逆,腹痛泄泻,风湿关节冷疼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胃中冷,吐水,不下食。"
②《纲目》:"温中下气,消食益智。"
③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治胃痛。"
④《贵州草药》:"散寒止痛,定喘。"
⑤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治胃寒冷痛,噎膈呕吐,腹痛泄泻,消化不良。"
复方
①治肺痨咳嗽:山姜、干姜、核桃仁各五钱。蒸蜂蜜一两服。
②治胃气痛:山姜一两。煨水服。
③治喘咳:山姜适量。泡童便三天,取出晒干。用一两泡酒半斤。每日早晚各服五钱。
④治风湿关节冷痛:山姜、石南藤、香樟根、红禾麻各一两。煨水服。(选方出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李核仁
- 流苏子根
- 狼把草
- 栗荴
- 狸骨
- 狼膏
- 绿豆粉
- 罗伞树
- 冷饭果
- 列当
- 岭南铁角蕨
- 柃木
- 柳叶亚菊蒿
- 栎叶槲蕨
- 狼尾巴花
- 留兰香
- 窿缘桉叶
- 络石果
- 六道木
- 兰草
- 狼杷草
- 凉三七
- 卤地菊
- 廊茵
- 柳杉叶
- 灵猫肉
- 篱栏子
- 绿盐
- 绿萼水珠草
- 六曲
- 罗汉松实
- 兰香草
- 罗裙带根
- 老白花树皮
- 榈木
- 亮叶冬青根
- 绿绒蒿
- 六月瓜
- 羚羊角
- 勒鱼
- 栗壳
- 楼梯草根
- 榔榆茎叶
- 狼肉
- 簕苋菜
- 绿珊瑚
- 绿花耧斗菜
- 绿青
- 梨木灰
- 琉璃草根
- 了哥王子
- 六轴子
- 罗汉果
- 冷杉果
- 吕宋果
- 拦路虎
- 柳叶
- 栾犀
- 梨木皮
- 六大天王
- 绿豆升麻
- 兰石草
- 罗浮柿
- 散血丹
- 柳叶菜花
- 棱枝卫矛
- 犁头草
- 林檎根
- 琉璃枝
- 两面青
- 罗勒根
- 灵香蒿
- 凉粉藤
- 柳叶剑蕨
- 柳叶斑鸠菊
- 柳花
- 栗壳牛肝菌
- 栗花灯心草
- 绿叶五味子
- 栗子
- 绿南星
- 六蛾戏珠
- 两头尖
- 两面刺
- 临时救
- 罗布麻
- 卵叶水芹
- 两栖蓼
- 橹罟子
- 灵芝
- 丽子藤
- 凉薯
- 栗寄生
- 棱子芹
- 篱笆竹
- 六棱麻
- 兰花参
- 李子
- 留师蜜
- 了哥王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