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头尖
《中国药典》:两头尖
拼音注音
Liǎnɡ Tóu Jiān
别名
红背银莲花、红被银莲花
英文名
RHIZOMA ANEMONES RADDEANAE
来源
本品为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多被银莲花Anemone raddeana Regel的干燥根茎。夏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干燥。
形状
本品呈类长纺锤形,两端尖细,微弯曲。其中近一端处较膨大。长1~3cm,直径2~7mm。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,具微细纵皱纹,膨大部位常有1~3个支根痕呈鱼鳍状突起,偶见不明显的3~5环节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略平坦,类白色或灰褐色,略角质样。无臭,味先淡后微苦而麻辣。
性味
辛,热;有毒。
鉴别
(1)本品横切面:表皮细胞 1列,切向延长,外壁增厚。皮层由10余列类圆形薄壁细胞构成。维管束外韧型,10余个排成环状,韧皮部细胞皱缩,木质部导管6 ~24个,形成层不明显。射线宽阔,髓部较大,为类圆形薄壁细胞构成。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。粉末灰褐色。淀粉粒众多,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2~11μm,脐点点状或短缝状,层纹不明显;复粒由2~4分粒组成。表皮细胞红棕色、黄色或亮黄色,外壁木栓化增厚,常呈脊状或瘤状突入细胞内。网纹、螺纹或梯纹导管多见,直径10~33μm,少有具缘纹孔导管。
(2)取本品粗粉2g,加甲醇10ml,置水浴上微温,振摇10分钟,滤过,取滤液2ml,加 1%氢氧化钠溶液2ml,置水浴上加热3 分钟,溶液呈澄明的鲜黄色,再加 1%盐酸溶液使成酸性,溶液鲜黄色消褪,生成乳白色混浊。
(3)取本品粗粉1g,加70%乙醇10ml,置水浴上微沸10分钟,滤过,取滤液2ml,蒸干,加醋酐1ml 使溶解,沿壁缓缓加入硫酸,界面即显紫红色,放置,上层显污绿色。
归经
归脾经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消痈肿。用于风寒湿痹,四肢拘挛,骨节疼痛,痈肿溃烂。
用法用量
1.5~3g。外用适量。
贮藏
置阴凉干燥处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叶白粉藤
- 两面刺
- 帘子藤
- 毛五加皮
- 毛叶白粉藤根
- 两栖蓼
- 牡丹藤
- 玛瑙
- 卵叶橐吾
- 林荫千里光
- 柳兰叶风毛菊
- 牡鼠粪
- 冷饭果叶
- 木达地黄
- 膜缘木香
- 漏斗苣苔
- 两色鳞毛蕨
- 卵叶鳞始蕨
- 绵羊血
- 柳叶藓
- 柳叶鬼针草
- 栗柄金粉蕨
- 毛果算盘子
- 毛根杜仲
- 罗裙带
- 鹅毛
- 浙樟
- 庐山瓦韦
- 窿缘小叶桉
- 木槿叶
- 梅花参
- 柳叶菜花
- 美脉藁本
- 棱枝卫矛
- 犁头草
- 毛蓼
- 篱天剑
- 毛麝香
- 冷蕨
- 米饭花
- 林檎根
- 灵香蒿
- 琉璃枝
- 满江红根
- 凉粉藤
- 绵阳岩白菜
- 柳花
- 栗壳牛肝菌
- 栗子
- 栗花灯心草
- 绿叶五味子
- 六角英
- 柳叶斑鸠菊
- 林檎
- 炉甘石
- 满江红
- 庐山石韦
- 毛木通
- 毛草龙根
- 毛赪桐
- 杜松
- 番荔枝叶
- 硫黄菌
- 硫化铅
- 椋子木
- 痢止蒿
- 毛草龙
- 阔叶赤车使者
- 红花山牵牛
- 斑鸠占
- 矮脚南
- 白暨豚
- 美洲凌霄
- 马鞍藤根
- 白梅花
- 赤茯苓
- 女萎
- 马尔康水黄连
- 茅栗根
- 闽粤千里光
- 面头叶
- 马扫帚
- 麻鱼胆
- 茉莉花露
- 狼牙委陵菜
- 山姜
- 地菍果
- 变叶胡椒
- 白杨树
- 黄珠子草
- 猴楠
- 肺形草
- 石仙桃
- 雪猪油
- 须叶藤叶
- 香果树
- 胡桃树皮
- 黄茄花
- 美丽鳞毛蕨
- 饭团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