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毒草
《中华本草》:冷毒草
拼音注音
Lěnɡ Dú Cǎo
别名
地黄瓜、匍匐堇
英文名
Herb of Creeping Violet
出处
出自《文山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堇菜科植物匍匐堇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ola pilosa Bl. [V.glaucescens Ouhem.;Vsepens Wall. Ex Ging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无地上茎或具极短的地上茎。根茎垂直或斜生,具明显的节间。匍匐枝纤细,延伸,有均匀散生的叶。叶近基生;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下部者远大于叶征,密被倒生长硬毛,托叶大部分离生,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边缘具有长或短的流苏状齿。叶片卵形或狭卵形,先端尾状渐尖或锐尖,基部弯缺狭而深,有白色硬毛,边缘有印齿,长2-6cm,宽1-3cm。花淡紫色或白色;花梗常高出于叶,疏生短毛或近无毛;萼片5,披针形,基部附属物长2-2.5mm,外面通常散生白色短毛;花瓣5,长圆状倒卵形,下方花瓣较短,距呈囊状.蒴果近球形,被柔毛或无毛.种子表面具点状突起,侧下方有明显的附属物.花期春季.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2000m的山地林下、草地或路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西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。湿润展开后,根茎较长,并有数条匍匐茎,叶柄较长,叶片民形,先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,边缘有印齿,叶片下部和叶柄具毛茸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味苦,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疮疡肿毒;毒索咬伤;刀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
复方
治蛇咬伤 冷毒草全株加茄子法捣烂,外敷患处。如有瞳孔散大或复视,在外敷的同时,可用伸筋草适量,煎水内服。
临床应用
治蛇咬伤:冷毒草加茄子汁捣烂外敷患处。如有瞳孔散大或复视,在外敷的同时,可用伸筋草适量,煎水内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冷毒草
拼音注音
Lěnɡ Dú Cǎo
别名
地黄瓜
出处
《文山中草药》
来源
为堇菜科植物匍匐堇菜的全株。春、夏、秋均可采集。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地下茎长,地上茎短或缺,多匍匐枝。基生叶具长柄,卵状心形,长2.5~5厘米;先端通常长尖,基部弯缺狭而深,边缘有钝齿,叶和叶柄有柔毛,下面脉上较密;托叶褐色,离生,边缘有疏睫毛。花两侧对称,具有柔毛的长梗;萼片5,矩圆状披针形;花瓣5,淡紫色,距短,囊状。果球形,通常有短柔毛。种子小,黑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田边、路旁及林间。分布云南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治蛇咬伤:冷毒草加茄子汁捣烂外敷患处。如有瞳孔散大或复视,在外敷的同时,可用伸筋草适量,煎水内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散血
- 莲生桂子草根
- 漆姑草
- 连香树
- 千灵丹
- 木兰花
- 五谷虫
- 金钟花
- 麦瓶草种子
- 甜瓜皮
- 前胡
- 黄杞叶
- 树花
- 黑汉条
- 细沙虫草
- 五转七
- 天葵子
- 芸苔
- 蘘荷
- 赤链蛇
- 雪山一支蒿
- 光果南蛇藤
- 含羞草
- 顶羽菊
- 金箔
- 落花生枝叶
- 掌叶半夏
- 家麻树
- 馒头蟹
- 野拔子
- 藏三七
- 暗鳞鳞毛蕨
- 二郎剑
- 木芙蓉叶
- 蛇地钱
- 大荃麻
- 五桠果
- 大飞天蜈蚣
- 枳椇根
- 乌鸡骟
- 金丝藤仲
- 扁豆根
- 松蒿
- 白叶火草
- 八仙花
- 岩七
- 红粉
- 岩胡椒
- 牛巴嘴
- 小龙胆草
- 马甲子叶
- 红根
- 金精石
- 刺栗子
- 臭黄荆子
- 草果药
- 芒花
- 细轴荛花
- 山慈菇
- 桑椹酒
- 红荆芥
- 蓖麻根
- 粳米
- 菰根
- 麻叶荨麻
- 苹
- 荷蒂
- 狼尾巴花
- 大鳞毛蕨
- 柚花
- 黄鼬
- 钱针万线草
- 泥炭藓
- 香柏
- 肿柄菊叶
- 卵叶蜘蛛抱蛋
- 茴香根
- 匍匐滨藜
- 石栗子
- 台湾三颗针
- 胡荽子
- 人面子根皮
- 白脂麻
- 石黄连
- 墨旱莲
- 郁李根
- 泡泡草
- 野樱桃根
- 东北堇菜
- 茵芋
- 长柄秋海棠
- 核子木
- 红须须
- 桂竹糖芥
- 天冬
- 鱼肝油
- 红簕钩
- 荔枝
- 棉花藤
- 四方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