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饭花果
《中华本草》:米饭花果
拼音注音
Mǐ Fàn Huā Guǒ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药科植物江南越橘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accinium mandarinorum Diels[V.hangchouense(Matsuda)Komatsu;V.sprengelii(G.Don)Sleumer;Pieris longicornus Levl.et Van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1-4m。幼枝有时被短柔毛,老枝紫褐色或灰褐色,无毛。叶柄长3-8mm,无毛或被微柔毛,叶片厚革质,卵形或长圆披针形,长3-9cm,宽1.5-3cm,宽1.5-3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至钝圆,边缘有细锯齿,两面无毛,或有时在表面沿中脉被微柔毛。总状花序腋生或生枝顶叶腋,有多数花;小苞片2,着生花梗中部或近基部,线状披针形或卵形;花梗纤细,长(2-)4-8mm,无毛或被微毛;萼筒无毛,萼齿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或半圆形;花冠白色,有时带淡红色,微香;筒状或筒状坛形,长6-7mm,外面无毛,内面无毛,内面有微毛,裂齿三角形或狭三角形,直立或反折;雄蕊内藏,药室背面有短距,花丝扁平,密被毛;花柱内藏或微伸出花冠。浆果,熟时紫黑色,无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-1600m的山坡灌丛或杂木林中或路边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消肿散瘀。主全身浮肿;跌打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2-15g。
各家论述
1.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消肿。治全身浮肿。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散瘀消肿。治跌打,全身浮肿;又能拔弹、去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米饭花果
拼音注音
Mǐ Fàn Huā Guǒ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杜鹃花科植物米饭花的果实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米饭花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又名:珍珠花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夏菠、羊豆饭、小三条筋子树。
常绿灌木,高可达2米,平滑无毛。叶互生,倒卵状披针形,或卵状椭圆形,长5~8厘米,宽1.2~2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稍圆或阔楔形,边缘具细小锯齿,革质,无毛,叶柄短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3~7厘米,常数花序集生于枝端;苞片披针形,早落;萼筒钟形,5齿裂;花冠白色,筒状卵形,长6~8毫米,先端5浅裂;雄蕊10,花药有芒状附属物2枚;子房下位。浆果球形,径约5毫米。花期4月。果期7月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灌木林中。分布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平,味甘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消肿。治全身浮肿"。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散瘀消肿。治跌打,全身浮肿;又能拔弹、去砂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木通七叶莲
- 土蜂
- 买麻藤
- 茅香
- 毛木耳
- 蔓斑鸠菊
- 马来蒲桃
- 野苋菜
- 粗腿羊肚菜
- 盐麸子
- 雪三七
- 小叶石楠
- 梅花参
- 黄瘤孢
- 连香树
- 木槿叶
- 旋花
- 西南水芹
- 牛儿藤
- 梳篦叶
- 山漆树
- 沙枣花
- 马鞍藤根
- 杨栌耳
- 过江龙
- 艾虎脑
- 石楠
- 凹瓦韦
- 齿缘草
- 草木灰
- 翅柄蓼
- 大金银花
- 垂果南芥
- 砒石
- 地磨薯
- 金雀根
- 公母草
- 箭杆杨
- 红白二丸
- 粉防己
- 九头草
- 狐胆
- 毛花洋地黄
- 牛眼珠
- 阔叶垂头菊
- 六月青
- 麻皮
- 牛奶浆草
- 毛黄连
- 水莎草
- 桃金娘
- 鞘菝葜
- 獭皮毛
- 水珠草
- 肾子藤
- 霜红藤
- 心叶荆芥
- 小果栀子
- 大叶凤尾
- 小石松
- 烟草
- 小牛力
- 紫金皮
- 小獐毛
- 紫花络石
- 蔓剪草
- 野蘑菇
- 华紫报春花
- 金橘叶
- 红蓝地花
- 毛赪桐
- 大萼鹿角藤
- 荭草根
- 粗棕竹根
- 青果
- 黄水藨叶
- 茶树根
- 石决明
- 毛草龙
- 弹裂碎米荠
- 结血蒿
- 大树甘草
- 川楝子
- 蔓草虫豆
- 土一枝蒿
- 小酒瓶花
- 马蔺子
- 胡椒
- 黄花山柰
- 西红柿
- 马蹄叶
- 麦角
- 马边绣球
- 麻布七
- 滑背草鞋
- 菜蓟
- 欧李
- 马甲子叶
- 蚂蚁上树
- 马蛋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