蜈蚣草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蜈蚣草
拼音注音
Wú Gōnɡ Cǎo
别名
蜈蚣蕨、小贯仲、百叶尖、蜈蚣蕨、贯众、牛肋巴、篦子草、小蜈蚣草、狗脊、长叶甘草蕨、肺筋草、小牛肋巴、蜈蚣连、斩草剑、梳子草、黑舒筋草
英文名
Herb of Chinese Brake,Herb of Centipedal Brake,Herb of Ladder Brake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全草或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teris vittata 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.3-2m。根状茎短,被线状披针形、黄棕色鳞片,具网状中柱。叶丛生,叶柄长10-30cm,直立,干后棕色,叶柄、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;叶矩圆形至披针形,长10-100cm,宽5-30cm,1次羽状复叶;羽片无柄,线形,长4-20cm,宽0.5-1cm,中部羽片最长,先端渐尖,先端边缘有锐锯齿,基部截形,心形,有时稍呈耳状,下部各羽片渐缩短;叶亚革质,两面无毛,脉单1或1次叉分。孢子囊群线形,囊群盖狭线形,膜质,黄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3100m的空旷钙质土或石灰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木脂体甙,顺-二氢-去氢二松柏醇-9-O-β-D-葡萄糖甙(cis-dihydro-dehydrodiconiferyl-9-O-β-D-glucoside),落叶松脂醇-9-O-β-D-葡萄糖甙(lariciresinol-9-O-β-D-glucoside),还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(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)。
性味
淡;苦;凉
归经
肝;大肠;膀胱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舒筋活络;解毒杀虫。主风湿筋骨疼痛;腰痛;肢麻屈伸不利;半身不遂;跌打损伤;感冒;痢疾;乳痈;疮毒;疥疮;蛔虫症;蛇早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熏洗。
复方
治疥疮: 蜈蚣草(全草)二两,一扫光四两,大蒜杆(干的)四两。煎水洗,一日三次。并须内服消毒药:白土茯苓、白鲜皮、蒲公英各一两,八爪金龙四钱。 煎水服,一日三次。〈贵州民间药物)
各家论述
1.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治疥疮。2.《湖南药物志》:辟疫,消肿,退热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蜈蚣草
拼音注音
Wú Gōnɡ Cǎo
别名
蜈蚣蕨、长叶甘草蕨、舒筋草、牛肋巴
来源
蕨类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.,以全草或根状茎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,晒干。
性味
淡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活血,解毒杀虫。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,痢疾,风湿疼痛,跌打损伤;外用治蜈蚣咬伤,疥疮。
用法用量
根状茎2~4钱。外用全草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蜈蚣草
拼音注音
Wú Gōnɡ Cǎo
别名
蜈蚣蕨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小贯仲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.3~2米。根状茎短,被线状披针形、黄棕色鳞片,具网状中柱。叶丛生,叶柄长10~30厘米,直立,干后棕色,叶柄、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;叶矩圆形至披针形,长10~100厘米,宽5~30厘米,1次羽状复叶;羽片无柄,线形,长4~20厘米,宽0.5~1厘米,中部羽片最长,先端渐尖,先端边缘有锐锯齿,基部截形,心形,有时稍呈耳状,下部各羽片渐缩短;叶亚革质,两面无毛,脉单1或1次叉分。孢子囊群线形,囊群盖狭线形,膜质,黄褐色。
本植物的根(蜈蚣草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墙上或石隙间。分布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及华南、西南各地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平,味淡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治疥疮。"
②《湖南药物志》:"辟疫,消肿,退热。治腹痛,痢疾,蜈蚣咬伤,无名肿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复方
治疥疮:蜈蚣草(全草)二两,一扫光四两。大蒜杆(干的)四两。煎水洗,一日三次。并须内服消毒药:白土茯苓、白鲜皮、蒲公英各一两,八爪金龙四钱。煎水服,一日三次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榄核
- 五桠果
- 点乳冷水花
- 榄仁树皮
- 乌鳢
- 五指山参叶
- 龙虾
- 五月茶
- 绿豆衣
- 蓝桉
- 老鹳草
- 漏芦
- 狼尾草根
- 万丈深
- 芦茎
- 芦花
- 乌蛇卵
- 五指毛桃根
- 乌饭树
- 绿豆芽
- 龙鳞草
- 五色梅叶
- 蕹菜根
- 楼梯草根
- 绿珊瑚
- 乌鸦肉
- 野辣蓼
- 打米花
- 羊肚菌
- 鱼寄生
- 葎草花
- 乌贼鱼肉
- 罗裙带根
- 五叶泡
- 乌贼鱼腹中墨
- 五倍子苗
- 乌豆根
- 乌鸦
- 尾叶越橘
- 齿缘钻地风
- 猬肉
- 五爪风
- 鹿头肉
- 五叶藤
- 留兰香
- 娃儿藤
- 鸡心七
- 乌金草
- 乌鸦胆
- 罗汉果根
- 鹿蹄肉
- 荔枝叶
- 落地生根
- 五色梅
- 五倍子内虫
- 罗浮柿根
- 虱婆草
- 乌龟
- 狼把草根
- 梨果榕
- 莲座叶通泉草
- 灵寿茨
- 五叶薯
- 五指山参
- 罗伞草
- 五爪龙
- 榔榆茎
- 五角叶葡萄
- 胃友果
- 乌藨连
- 蓝花参
- 五香血藤
- 乌鸦翅羽
- 橹罟子
- 污毛粗叶木
- 耧斗菜
- 五谷虫
- 烂泥蒿
- 老白花
- 罗平蓟
- 无花果叶
- 狼牙委陵菜
- 乌龙摆尾
- 乌尼参
- 螺厣草
- 蓝玉簪龙胆
- 威灵仙
- 乌灵参
- 五叶木通
- 五脉山黧豆
- 灵香蒿
- 鸬鹚涎
- 血竭
- 五角枫根
- 扇叶人字果
- 山甘草根
- 微毛柃
- 岩菖蒲
- 五凤朝阳草
- 锁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