蜈蚣藻
《中华本草》:蜈蚣藻
拼音注音
Wú Gōnɡ Zǎo
别名
海赤菜、冬家烂、膏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隐丝藻科植物蜈蚣藻及舌状蜈蚣藻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rateloupia filicina(Wulf.)C.Ag.[Fucus filicinus Wulf.];Grateloupia livida(Harv.)Yamada[Nemastoma livida Harv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1.蜈蚣藻 藻体红紫色,胶质粘滑,丛生,高7-20(-30)cm,主干单一至顶,亚圆柱形略扁,宽2-5(-8)cm,不规则地羽状分枝1-3次,互生、对生或偏生。内皮层有众多星状细胞,髓部由纵列藻丝交织,成长的藻体有时部分或全部中空。藻体因生境不同外形变化甚大。根据其变异可分为四个型:标准型、长枝型、中空型及节荚型。成熟的囊果,突出于体表呈颗粒状。固着器小盘状。2.舌状蜈蚣藻 藻体红紫色,质柔软或稍硬,丛生,高15-30cm,宽约1cm,扁平,带片状,单一或叉状分枝1-2次,末端尖细,基部渐成细柄,有时在短柄两侧或表面生出副枝。囊果球形,突出于体表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。2.生于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礁上或低潮带石上和石沼中。资源分布:1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2.分布于辽宁、山东、浙江沿海,但以广东沿海为多。
形状
性状鉴别 (1)蜈蚣藻 藻体紫红色,丛生,长10-20cm,膜质。主枝扁平。具羽状分枝1-3次,对生或互生。体表有时可见颗粒状囊果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[br](2)舌状蜈蚣藻 藻体呈片状,长15-30cm,宽约1cm,单条或1-2次分叉,有时掌状,或有羽状分枝。
化学成分
含L-脒氨甲酰鸟氨酰-L-脒氨甲酰鸟氨酸(L-gigartinyl-L-gigartinine),舌状蜈蚣藻氨酸(lividine),蜈蚣藻氨酸(grateloupine)。牛磺酸(taurine),琼胶,多糖,蛋白质,及硫酸盐甾化物,磷酸盐,并含其他微量元素。
药理作用
蜈蚣藻的多糖提取物具有抑制反转录酶的活性,用作反转录病毒的抑制剂。
性味
咸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驱虫。主喉炎;肠炎;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油渣果
- 金盏草
- 甘肃棘豆
- 扇叶阴地蕨
- 赤小豆花
- 光头稗子
- 秦艽
- 柏树油
- 钩石斛
- 粟奴
- 肉根还阳参
- 旋复花
- 南方露珠草
- 侧子
- 小儿血参
- 水慈姑
- 土黄芩
- 大毛红花
- 蚂蚁花根
- 焮麻
- 水栀
- 三角咪
- 瘤毛獐牙菜
- 尖叶川黄瑞木
- 倒地铃
- 花生壳
- 岩筋菜
- 葫芦
- 狗心
- 刺葡萄根
- 牛舌草
- 雀麦
- 满天星
- 玉柏
- 披针叶卫矛
- 亮叶冬青根
- 淡菜
- 石刁柏
- 茴香茎叶
- 桃枝
- 慈姑
- 老虎耳根
- 大叶醉鱼草
- 黄瑞木
- 熊骨
- 青黛
- 无患树蔃
- 华山矾
- 野山芝麻
- 大透骨草
- 小大黄
- 单面针
- 海红
- 石龙子
- 杯菊
- 丢了棒
- 茶子心
- 乌蛇膏
- 秀丽野海棠
- 小筋骨藤
- 虎胆
- 线叶金鸡菊
- 紫弹树
- 黄草乌
- 使君子根
- 腊梅花
- 木锥花
- 箭杆杨
- 独叶一枝花
- 牛筋草
- 油草
- 羊洪膻
- 蜂窝草
- 吊白叶
- 理石
- 细叶七星剑
- 猪肚
- 鲫鱼
- 大红青菜
- 电灯花
- 狗肝菜
- 梨果榕
- 打虫果
- 慈竹笋
- 鲨鱼胆
- 对马耳蕨
- 花叶冷水花
- 鲤鱼胆
- 土荆芥
- 糙壳菱蟹
- 臭樟
- 铁苋
- 地灵根
- 打碗花
- 藤槐
- 山药
- 飞龙掌血
- 五代同堂
- 凹朴皮
- 小叶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