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荆根
《中华本草》:牡荆根
拼音注音
Mǔ Jīnɡ Gēn
英文名
Root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tree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ex negundo L. var. cannabifolia (Sieb. Et Zucc.) Hand.-Mazz.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牡荆,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植株高1-5m。多分枝,具香味。小枝四棱形,绿色,被粗毛,老枝褐色,圆形。掌状复叶,对生;小叶5,稀为3,中间1枚最大;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基部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,先端渐尖,表面绿色,背面淡绿色,通常被柔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0-20cm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;花冠淡紫色,先端5裂,二唇形。果实球形,黑色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向阳的山坡路边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及河北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某;微苦;性温
归经
肺;肝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除湿止痛。主感冒头痛;牙痛;疟疾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牡荆,苦能降,辛温能散,降则化痰,散则祛风,故风痰之病宜之。其解肌发汗之功,世无知者。按《王氏奇方》云,一人病风数年,予以七叶黄荆根皮、五加根皮、接骨草等分,煎汤日服,遂愈。盖得此意也。2.《名医别录》:水煮服,主心风,头风,肢体诸风,解肌发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牡荆根
拼音注音
Mǔ Jīnɡ Gēn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根。
性味
苦辛,温。
①《别录》:"甘苦,平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苦微辛。"
功能主治
治感冒,头痛,疟疾,关节风湿痛。
《别录》:"水煮服,主心风;头风,肢体诸风,解肌发汗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①治感冒头痛:牡荆根三至五钱,冲开水炖服,日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疟疾:牡荆根一两,水煎。第一煎于疟疾发作前二小时加冰糖一两冲服,第二煎当茶饮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③治关节风湿痛:牡荆根一两,水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牙痛:牡荆根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狗肝
- 护心草
- 桑叶
- 披针叶兔耳风
- 龙眼梳
- 白常山
- 林荫千里光
- 狼肉
- 半边山
- 虎皮草
- 臭梧桐
- 赤沙糖
- 棣棠花
- 狗头芙蓉
- 水榕木根
- 缩砂蜜
- 银叶柳
- 滴水珠
- 山槟榔
- 三叶莲
- 小金钱草
- 兴安升麻
- 大树跌打
- 水飞蓟
- 蜘蛛香
- 山蚂蝗
- 茵陈蒿
- 辣椒叶
- 柠檬桉叶
- 石油菜
- 山五味子
- 一匹绸
- 水蛭
- 紫杉
- 蟾舌
- 猬肉
- 装饰卷柏
- 石南藤
- 米油
- 雪胆
- 散血草
- 大山芝麻
- 大叶地耳根
- 相思子根
- 东紫堇
- 小花吊兰
- 蒜梗
- 薏苡叶
- 仔榄树
- 野杜仲果
- 海龟
- 水木草
- 莨菪
- 鱼香根
- 白背三七茎叶
- 剑花
- 羚羊角
- 多花猕猴桃
- 蜂蜜
- 建神曲
- 假茼蒿
- 楮实
- 阔叶垂头菊
- 水龙
- 柿饼
- 蒙花皮
- 龙眼
- 梧桐白皮
- 一扫光
- 长叶紫珠
- 河鲀鱼
- 栓皮栎
- 獐髓
- 石楠
- 金花茶花
- 麻腐
- 乌桕木根皮
- 大叶云实
- 金兰
- 铁罗伞
- 红粘谷
- 地蔷薇
- 丝线吊芙蓉
- 灯笼婆婆纳
- 绿玉树
- 厓花子
- 西红柿
- 旋花根
- 虎膏
- 瞿麦
- 家麻树
- 蛇退
- 毛果小甘菊
- 楮茎
- 泡花子
- 紫藤
- 白子菜
- 地浆
- 胡荽
- 出山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