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荆根
《中华本草》:牡荆根
拼音注音
Mǔ Jīnɡ Gēn
英文名
Root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tree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ex negundo L. var. cannabifolia (Sieb. Et Zucc.) Hand.-Mazz.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牡荆,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植株高1-5m。多分枝,具香味。小枝四棱形,绿色,被粗毛,老枝褐色,圆形。掌状复叶,对生;小叶5,稀为3,中间1枚最大;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基部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,先端渐尖,表面绿色,背面淡绿色,通常被柔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0-20cm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;花冠淡紫色,先端5裂,二唇形。果实球形,黑色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向阳的山坡路边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及河北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某;微苦;性温
归经
肺;肝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除湿止痛。主感冒头痛;牙痛;疟疾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牡荆,苦能降,辛温能散,降则化痰,散则祛风,故风痰之病宜之。其解肌发汗之功,世无知者。按《王氏奇方》云,一人病风数年,予以七叶黄荆根皮、五加根皮、接骨草等分,煎汤日服,遂愈。盖得此意也。2.《名医别录》:水煮服,主心风,头风,肢体诸风,解肌发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牡荆根
拼音注音
Mǔ Jīnɡ Gēn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根。
性味
苦辛,温。
①《别录》:"甘苦,平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苦微辛。"
功能主治
治感冒,头痛,疟疾,关节风湿痛。
《别录》:"水煮服,主心风;头风,肢体诸风,解肌发汗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①治感冒头痛:牡荆根三至五钱,冲开水炖服,日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疟疾:牡荆根一两,水煎。第一煎于疟疾发作前二小时加冰糖一两冲服,第二煎当茶饮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③治关节风湿痛:牡荆根一两,水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牙痛:牡荆根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杯苋根
- 盐匏藤
- 大叶南苏
- 刺茶美登木
- 楤木
- 鹿脂
- 鹿骨
- 马鬃
- 狼把草根
- 昆布
- 大果琉璃草
- 狗骨节
- 水龙胆草根
- 鲨鱼胆
- 披针叶兔耳风
- 鹅脚木叶
- 密花草
- 蜢臂兰
- 金线草根
- 家独行菜
- 小叶买麻藤
- 矮柳穿鱼
- 楼梯草
- 羌活
- 金钱松叶
- 川素馨
- 古山龙
- 油渣果
- 王孙
- 串珠耳叶苔
- 绣球花
- 吊灯花
- 虎尾轮根
- 土香薷
- 白屈菜根
- 吹火筒
- 水飞蓟
- 黄葛树
- 蒲桃壳
- 福建排草
- 锯齿草
- 石枫药
- 莓叶委陵菜
- 朝鲜当归
- 川木通
- 狭眼凤尾蕨
- 白楠木
- 野洋参
- 雪茶
- 鸡脚草乌
- 半边苏
- 狭叶山胡椒
- 洋芋
- 灰凤梨
- 滇南马钱
- 阴阳枫
- 三品一枝花
- 羊乳
- 黄花蒿子
- 猫胞衣
- 梧桐
- 粉萆
- 毛冬青叶
- 淡菜
- 大毛红花
- 夜明砂
- 白千层皮
- 芝麻菜
- 龙船乌泡
- 刺蓬花
- 美味牛肝
- 乌蛇膏
- 狭头橐吾
- 水柏枝
- 疔毒草
- 醉魂藤
- 田螺壳
- 丁锅树叶
- 佛手
- 望江青
- 黄皮果
- 大叶山桂
- 小花清风藤
- 欧当归
- 柏树
- 杧果钉
- 榆树
- 红大戟
- 瓜蒂
- 梨叶
- 大萼鹿角藤
- 野凤仙花
- 山杨树皮
- 头巾草
- 鳐鱼胆
- 四方藤
- 了哥王
- 蓼子草
- 岩椒
- 山黄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