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叶绢藓
《中华本草》:密叶绢藓
拼音注音
Mì Yè Juàn Xiǎn
别名
石苔
英文名
dense moss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绢藓科植物密叶绢藓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ntodon compressus (Hedw.) C. Muell.[Leskea compressa Hedw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ntodon compressus (Hedw.) C. Muell.[Leskea compressa Hedw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体呈暗绿、橄榄绿色,或亮绿色,具光泽。茎匍匐,近羽状分枝,带叶的茎及枝扁平,枝长约8-10mm。茎叶长卵圆形,内凹,先端钝圆而具短尖头;叶具2短中肋,有时缺如。叶中部细胞线形,向上则渐短,角细胞透明,四方形。枝叶与茎叶同形,但较小略狭。雌雄异株。孢蒴椭圆形、卵形;蒴盖圆锥形,具喙状突起;蒴帽兜形;蒴齿双层,外齿片线形,内齿呈三角片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湿地或岩石表面的薄土层上,多成片生长。四季可见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陕西、青海、新疆、西藏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陕西、青海、新疆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平
归经
膀胱经
功能主治
利尿消肿。主小便不得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苦、涩,平。有利尿的功能。多用于治水肿病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两色鳞毛蕨
- 山吴萸果
- 黄山五叶参
- 大叶香薷
- 小花吊兰
- 矮脚苦蒿
- 春尖油
- 假蒟根
- 酱瓜
- 吹风散
- 水泽兰
- 山楂木
- 心叶秋海棠
- 二裂叶委陵菜
- 海金沙草
- 乌藨连
- 下果藤
- 铜绿
- 黄花獐牙菜
- 红花子
- 心叶荚蒾根
- 上山龙
- 砂仁壳
- 葱白
- 橄榄
- 猫头鹰
- 半夏
- 海豘鱼
- 金丝梅
- 银柴胡
- 总状绿绒蒿
- 扇叶人字果
- 檵花根
- 苏木蓝
- 砂仁花
- 山莴笋
- 刺蜜
- 地梢瓜
- 无患子树皮
- 水龙骨
- 蓝花子
- 天雄
- 革质红菇
- 长盖铁线蕨
- 粗毛鳞盖蕨
- 甘土
- 双肾藤
- 山苏子根
- 虎肚
- 玉带根
- 糯米团
- 山木通
- 冬虫夏草
- 吴茱萸
- 决明子
- 奶浆木
- 粗皮松萝
- 灰藋
- 小米草
- 苦檀子
- 杉子
- 岗松根
- 金盏草根
- 野大豆藤
- 省沽油根
- 假大薯
- 大花剪秋罗
- 红背桂
- 麻柳树根
- 火焰兰
- 孔公孽
- 桃儿七果
- 石韦根
- 鹤虱
- 丁公藤
- 蜈蚣藻
- 野海椒
- 蛇王藤
- 建兰根
- 旱冬瓜
- 红背叶
- 南方六道木
- 漆大姑根
- 黄山鳞毛蕨
- 中亚天仙子
- 紫花芥
- 海蜇皮
- 大金银花
- 土附子
- 海白石
- 大枣
- 孩儿草
- 黑点草
- 白刺花
- 粳谷奴
- 灯心草
- 刺五加
- 地白草
- 胭脂花
- 柴胡叶链荚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