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半夏果实
《中华本草》:木半夏果实
拼音注音
Mù Bàn Xià Guǒ Shí
别名
四月子、野樱桃、棠台、麦粒团、羊奶子、判渣、、石滚子、芦都子、牛脱。
出处
1.木半夏始载于《本草拾遗》“胡颓子”条下,云:“又有一种大相似,冬凋春实夏熟,人呼为木半夏。”2.《纲目》云:“……其木半夏,树、叶、花、实及星斑气味,并与卢都(指胡颓子)同,但枝强硬,叶微团而有尖,其实圆如樱桃而不长为异耳,立夏后始熟……”以上所述除果实形状有差异外,余与本品相似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颓子科植物木半夏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.采收和储藏:6-7月采收果实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木半夏 落叶灌木,高达3m。通常无刺,稀老枝上具刺;幼枝常具深褐色鳞片,老枝鳞片脱落,黑褐色,有光泽。单叶互生,叶柄锈色,长4-6mm;叶膜质或纸质,椭圆形或卵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3-7cm,宽1.2-4cm,全缘,先端钝尖或锐尖,基部阔楔形或圆形,上面幼时具星状毛和银色鳞片,后渐脱落,下面灰白色,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,花白色,常单生于新枝基部的叶腋;花被筒管状,长5-6.5mm,上部4裂,裂片宽卵形,内侧疏生柔毛;雄蕊4,着生于花被筒喉部稍下面,花丝极短,花药细小;花柱直立,无毛,稍伸出花被筒喉部,长不超过雄蕊。果实椭圆形,长12-14mm,密被锈色鳞片,成熟时红色;果梗在花后伸长,长1.5-4cm。花期4-5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、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成熟果实含色素:西红柿烃(lycopene),并含较多的糖。种子含脂肪油。花含挥发油。
性味
淡;涩;温
功能主治
平喘;止痢;活血消肿;止血。主哮喘;痢疾;跌打损伤;风湿关节痛;痔疮下血;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催吐白薇
- 小蓝花地丁
- 狗蚁草
- 密马
- 黄芽白菜
- 波棱瓜子
- 川山橙果
- 线叶金鸡菊
- 白金古榄
- 光素馨
- 倒吊笔叶
- 女金丹
- 水白蜡树皮
- 蚕豆茎
- 蒙疆苓菊
- 野鸡头
- 岩蜈蚣
- 糙壳菱蟹
- 龙船乌泡
- 索骨丹
- 巴巴花
- 犁头尖
- 半支莲
- 金莲花
- 黄荆枝
- 玉簪花
- 花叶秋海棠
- 旱菜
- 岩枇杷
- 化橘红
- 雷公七
- 丝瓜络
- 金沙草
- 百味参
- 山菅兰
- 白桦皮
- 白杨叶
- 硕苞蔷薇
- 木莲
- 棘胸蛙
- 云南五味子根
- 大芒萁
- 黄花倒水莲
- 喉咙草
- 绿珊瑚
- 闽粤千里光
- 黄锁梅
- 烟胶
- 白肚
- 乔木刺桐
- 狭叶蓬莱葛
- 香茅花
- 拟缺香茶菜
- 唐古特马尿泡
- 鳝鱼
- 理肺散
- 金鸡尾
- 扭序花
- 海月壳
- 楸树
- 通天蜡烛
- 西南文殊兰
- 冬瓜藤
- 草本威灵仙
- 金丝矮陀陀
- 西南槐树
- 绵羊角
- 白背叶根
- 叶底珠
- 狗枣猕猴桃
- 九莲灯
- 蓝花葱
- 园金柑
- 大花剪秋罗
- 马尔康水黄连
- 岗松根
- 银叶柳
- 粟米泔汁
- 红头小仙
- 松寄生
- 牛乳
- 灵砂
- 金钗凤尾蕨
- 水甘草
- 豆腐泔水
- 响铃豆
- 刺榆
- 水皂角
- 茺蔚子
- 麻花
- 刺蓼
- 红头草
- 土一枝蒿
- 地锦
- 丁榔皮
- 面根藤
- 太白针
- 斑鸠
- 白茅针
- 蝗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