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江风毛菊
《中华本草》:龙江风毛菊
拼音注音
Lónɡ Jiānɡ Fēnɡ Máo Jú
别名
东北燕尾风毛病
英文名
all-grass of Amur saussure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龙江风毛菊的根和花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ussurea amurensis Turcz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龙江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,高达1m。根状茎细短;地上茎具蛛丝状卷毛或近无毛。叶互生;基部叶长大,宽披针形或卵形,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,具长叶柄;中部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,有锯齿,具短柄;上部叶条状披针形,全缘,无柄;全部叶沿茎下延成明显的翅。头状花序,多数,排成伞房状;总苞片4-5层,暗紫色,被长柔毛;小花全为和状,粉紫色,长约11mm。瘦果长约3mm,冠毛污白色,外层糙毛状,内层羽毛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沼泽草地和泛滥草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阿古林(aguerin)A、B,洋蓟苦素(cynaropicrin),盐地毛菊内酯(eleganin)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;泻炎解毒。主湿热带下;口舌生疮;牙龈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含漱或丛浴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和花:有抗毛滴虫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棱枝槲寄生
- 龙头节肢蕨
- 五爪金龙花
- 山樱桃
- 芭茅
- 翻白柴
- 猫毛草
- 双花鞘花
- 奶汁树
- 黄蜀葵叶
- 奶浆果
- 峨参
- 大石韦
- 七里香
- 河豚子
- 黄花夹竹桃
- 长筒马先蒿
- 天蓝苜蓿
- 羊不食
- 华东瘤足蕨
- 补骨脂
- 六轴子
- 紫八宝
- 四照花
- 猕猴梨叶
- 苏铁叶
- 亮叶冬青根
- 黄裙竹荪
- 楮皮间白汁
- 黄莲花
- 地肤苗
- 掌裂蟹甲草
- 紫楠
- 鳞花草
- 海马
- 光板猫叶草
- 大黄
- 土百部
- 荷莲豆菜
- 长柄臭黄荆
- 漆大姑
- 枇杷花
- 豇豆
- 槐胶
- 粗梗黄堇
- 蟛蜞菊
- 木防己
- 巴豆树根
- 红花小独蒜
- 大狗尾草
- 大马蹄蕨
- 丝瓜根
- 山香果
- 威灵仙叶
- 吊灯笼
- 韭根
- 索骨丹
- 柄果槲寄生
- 凫肉
- 黄秦艽
- 南方荚蒾
- 冬瓜叶
- 蒲州豉
- 椿叶
- 山藤藤果
- 黄桷树根疙瘩
- 毛薯
- 合萌
- 省沽油
- 田野卷耳
- 细叶大戟
- 石壁莲
- 凤仙花
- 一碗水
- 乌榄树皮
- 黄金菊根
- 大黑药
- 金龙胆草
- 水麦冬
- 亚泵礴
- 茶油粑
- 马陆
- 了哥王
- 齿瓣石豆兰
- 篱栏网
- 短枝六道木
- 地龙
- 凤尾搜山虎
- 西归芹根
- 落叶梅
- 野油麻
- 棕榈花
- 鬼点灯
- 百脉根
- 白脂麻
- 倒赤伞
- 密花草
- 白毛鹿茸草
- 莲状绢毛菊
- 藤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