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藤
《中华本草》:良藤
拼音注音
Liánɡ Ténɡ
别名
隔山消、金线风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四川轮环藤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lea sutchuenensis Gagnep.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切段,晒干,或用鲜品。
原形态
四川轮环藤 草质藤本,有时老茎稍变木质,除苞片外全株无毛。茎纤细而长,具纵条纹。叶柄在叶片近基部盾状着生;叶薄革质或纸质,披针形或长卵形,长5-15cm,宽2-5.5cm,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,基部圆形,全缘,干时变褐色,掌状脉3-5条。花序腋生,总状花序式,有时为穗状花序式,长可达20cm;雄花序较纤弱;雄花萼片4,仅基部合生,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约2.5mm;花瓣4,分离或合生,聚药雄蕊有4个花药;雌花萼片2,花瓣2,微小,贴生于萼片基部。核果红色,内果皮长约7mm,背部两侧各有3行小疣状雕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灌丛或林缘,稀生于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散瘀止痛;利尿通淋。主外感风热;咳嗽;咽喉肿痛;湿热泻痢;牙痛;跌打伤痛;小便淋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良藤
别名
滚天龙、山豆根
来源
为防己科轮环藤属植物轮环藤Cyclea racemosa Oliv.,以根入药。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,理气,止痛。用于急性胃肠炎,消化不良,中暑腹痛,胃痛。
用法用量
3~5钱,水煎服,或干粉0.5~1钱,开水冲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虎耳草
- 象皮
- 刺梨根
- 飞燕草
- 旱田草
- 雪灵芝
- 临时救
- 猴骨
- 竹林消
- 过墙风
- 高粱根
- 岩檀香
- 山羊肝
- 鹿角芦荟
- 鸡屎白
- 龟胆汁
- 百脉根
- 鸡血七
- 黄花蒿
- 角蒿
- 红娘子
- 野芭蕉
- 乌蔹莓
- 大叶菜
- 秋子梨
- 湖北贝母
- 角花胡颓子
- 竹叶兰
- 鸡麻
- 空心花
- 炙红芪
- 木槿子
- 石蟾蜍
- 骆驼脂
- 望江南
- 人参条
- 十两叶
- 喜树皮
- 九香虫
- 豹皮樟
- 地钱
- 金边兔耳
- 苋实
- 花皮胶藤
- 董棕粉
- 酥油
- 叶下花
- 谷皮树
- 地龙
- 大叶紫珠
- 尖尾风
- 续断
- 柳絮
- 红毛鸡
- 蜥蜴
- 海南粗榧
- 剑叶耳草
- 石灰华
- 棕叶狗尾草
- 六道木
- 海螺壳
- 白藨
- 黑豆衣
- 紫金砂
- 大丁草
- 千金子
- 接筋草
- 雪猪油
- 马比木
- 红帽顶
- 马牙七
- 断板龟
- 岗梅根
- 竹叶吉祥草
- 急性子
- 常春藤
- 墓头回
- 蛇百子
- 龟版胶
- 老鼠耳
- 玳瑁
- 蛇疙瘩
- 大树跌打
- 川贝母
- 小芸木
- 小茅香
- 海藻
- 蚕茧
- 鸡排骨草
- 香叶子
- 朝天罐
- 桦菌芝
- 梵天花根
- 荩草
- 碧桃干
- 土牡蛎
- 蜗牛
- 乌榄核
- 大狼毒
- 黄葛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