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皮
《中华本草》:鹿皮
拼音注音
Lù Pí
英文名
Deer skin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ervus nippon Temminck2.Cervus.elaph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。宰鹿时剥皮,用温水浸泡,去净毛、垢,风干。
原形态
1.梅花鹿,体长约1.5m左右,体重100kg左右。眶下腺明显,耳大直立,颈细长。四肢细长,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,主蹄狭小,侧蹄小。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,尾短。雄鹿有分叉的角,长全时有4-5叉,眉叉斜向前伸,第二枝与眉叉较远,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。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,白色斑点不显。鼻面及颊部毛短,毛尖沙黄色。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。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。腹毛淡棕,鼠蹊部白色。四肢上侧同体色,内侧色稍淡。夏毛薄,无绒毛,红棕色,白斑显着,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,有黑色的背中线。腹面白色,尾背面黑色,四肢色较体色为浅。2.马鹿,体形较大,体长2m,体重超过200kg。肩高约1m,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。鼻端裸露,耳大呈圆锥形。颈长约占体长1/3,颈下被毛较长。四肢长,两侧蹄较长,能触及地面。尾短,雄性有角,眉叉向前伸,几与主干成直角,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,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,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。冬毛灰褐色。嘴、下颌深棕色,颊棕色,额部棕黑色。耳外黄褐、耳内白色。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,有一黑棕色的背线。四肢外侧棕色,内侧较浅。臀部有黄赭色斑。夏毛较短,没有绒毛,呈赤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于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。2.栖于混交林、高山的森林草原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。2.分布于东北、西北及内蒙古等地。
性味
味咸;性温
炮制
用温水浸泡,去净毛、垢,切成小块,风干。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补气;涩精;敛疮。主妇女白带;崩漏;肾虚滑精及涂一切疮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2g。外用:烧灰调涂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一切漏疮,烧灰和猪脂纳之,日五、六易,愈乃止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能补气,涩虚滑。治妇女白带,血崩不止,肾虚滑精;涂一切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鹿皮
拼音注音
Lù Pí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皮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咸,无毒。"
炮制
用温水浸泡,去净毛、垢,切成小块,风干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一切漏疮,烧灰和猪脂纳之,日五、六易,愈乃止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能补气,涩虚滑。治妇女白带,血崩不止,肾虚滑精;涂一切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4钱。外用:烧灰调涂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香榧草
- 白矾
- 卷伞菌
- 苦草
- 昙花
- 榄仁树子
- 灰钉
- 白炭
- 秀丽野海棠
- 海桐皮
- 蜘蛛果茎叶
- 鸡肾草
- 醉针茅根
- 长刺卫矛
- 梭子蟹
- 捆仙丝
- 紫芝
- 桄榔面
- 苦瓜子
- 葛蕈
- 水茴香
- 鷃
- 蜀葵苗
- 心叶秋海棠
- 野槟榔
- 土黄连
- 扇子七
- 博落回
- 鳝鱼
- 石龙芮
- 书带蕨
- 牛角七
- 红头草
- 绿南星
- 全叶马兰
- 天浆壳
- 大肺经草
- 淡秋石
- 硫黄
- 粉霜
- 除虫菊
- 树头菜根
- 川木香
- 岩石羊
- 戴星草
- 大蛇药
- 白花丹
- 冬里麻
- 蜘蛛蜕壳
- 荜澄茄
- 山漆树
- 厚朴
- 大横纹
- 白牛胆根
- 香樟根
- 大麻药
- 白苏子油
- 落霜红
- 野黄麻
- 蓝叶藤
- 榆树
- 水田碎米荠
- 黄花远志
- 裂叶堇菜
- 芨芨草花
- 寻骨风
- 苦葵鸦葱
- 水凤仙
- 旋蒴苣苔
- 瓦楞子
- 狐肝
- 鹧鸪脚
- 西藏点地梅
- 红花点地梅
- 九头妖
- 满树星
- 引水蕉
- 紫青藤
- 毛青杠
- 橘叶巴戟
- 重叶莲
- 金钱苦叶草
- 番泻叶
- 福参
- 蘘荷花
- 白花菜根
- 竹节参
- 红升丹
- 五味子
- 喉咙草
- 姜炭
- 皱叶变豆菜
- 甜瓜花
- 松叶防风花
- 全叶山芹
- 密枝问荆
- 阳桃根
- 毛叶三条筋
- 莲子草
- 土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