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醉木
《中华本草》:马醉木
拼音注音
Mǎ Zuì Mù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马醉木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ris japonica(Thunb.)D.Den ex G.Den[P.taiwanensis Hayata;P.Polita W.w.Smithet Jeffr.;Andromeda japenica Thunb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季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-4m。树皮棕褐色,小枝开展,无毛;冬芽倒卵形,芽鳞3-8枚,呈覆瓦状排列。叶密集于枝顶;叶柄长3-8mm,腹面有深沟;叶片革质,椭圆状披针形,或倒披针形,长3-8cm,宽1-2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狭楔形,边缘2/3以上具细圆齿,稀近于全缘,表面深绿色,有光泽,背面淡绿色,主脉在两面凸起,侧脉在表面下陷,背面不明显,小脉网状。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簇生于枝顶,长8-14cm,花序轴有柔毛;萼片三角状卵形,长约3.5mm;花冠白色,坛状,上部5浅裂,裂片近圆形;雄蕊10,花丝有长柔毛;子房1,近球形,花柱细长,柱头头状。蒴果近于扁球形,直径3-5mm,室背开裂,花萼与花柱宿存。花期4-5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1200m的山坡疏林下、林缘及溪谷旁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含马醉木毒素(asebotoxin),马醉木素(ase betin),马醉木槲皮素(asebouercitrin),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 等。
性味
苦;性凉;大毒
功能主治
杀虫。主疥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洗,渣敷。
注意
本品有大毒,不宜内服。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专供外用,切勿内服。""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马醉木
别名
梫木
来源
杜鹃花科马醉木Pieris polita W. W. Smith et J. E. Jeff.,以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。
性味
苦,凉。有剧毒。
功能主治
主治疥疮。
用法用量
叶适量,水煎洗敷患处。
注意
不可内服。
备注
本品为杀虫药,水煎取汁外用,可治牛马皮肤寄生虫及作农作物害虫驱除药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马牙半支
- 小旋花
- 鸨油
- 肥猪苗
- 豆豉姜
- 八哥
- 金橘根
- 蓖麻根
- 胖血藤
- 马齿
- 羊奶果
- 矮卫矛
- 矮脚枫叶
- 小叶三点金
- 鸡卵草
- 八宝茶
- 石椒草
- 紫金牛
- 蛇眼草
- 高山黄华根
- 补血草
- 芙蓉根
- 麻叶绣球
- 胖根藤
- 八爪金龙
- 矮叶书带蕨
- 盾叶薯蓣
- 鞭叶铁线蕨
- 马肋巴
- 雅红隆
- 猪毛蕨
- 野毛金莲
- 伯乐树
- 牛胞衣
- 木豆
- 朱顶红
- 马甲子根
- 豆叶七
- 麻叶绣球果
- 黑穗石蕊
- 麻腊干
- 短叶锦鸡儿
- 朱蕉
- 追风伞
- 天青地白
- 铺山燕
- 浙地黄
- 蚌壳草根
- 牛心果
- 黑节草
- 黑点草
- 蜂蝇
- 白椴
- 哈士蟆
- 荡皮参
- 沼生水马齿
- 阿氏蒿
- 牛胆
- 鸭脚木
- 马鬐膏
- 麻雀肉
- 见血清
- 小丁香
- 胖儿草
- 蒲桃根皮
- 骨碎补毛
- 直立百部
- 紫花芥子
- 紫菜
- 痢止蒿
- 青粱米
- 午香草
- 甘蔗
- 蒲葵子
- 蜻蜓
- 珠果黄紫堇
- 鳖血
- 麦刺藤叶
- 鸭儿芹根
- 鬼臼
- 飞扬草
- 三钻七
- 杉叶
- 南蛇藤叶
- 紫荆桠
- 炮姜
- 蝙蝠葛根
- 马蔺叶
- 牛马藤
- 竹节三七
- 五凤朝阳草
- 水蕨
- 黄花木
- 瘦风轮
- 茅香
- 珍珠伞
- 梧桐叶
- 霸王根
- 菠菜
- 左黑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