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蜊
《中华本草》:蛤蜊
拼音注音
Gé Lí
别名
吹蛤梨;蛤刺;吹潮、沙蛤、沙蜊、白蚬子、白蚶子、布鸽头
英文名
Clam
出处
出自《本草会编》:蛤蜊,生东南海中。 白壳紫唇,大二、三寸者,闽、浙人以其肉充海错,亦作为酱酰,其壳火煅作粉,名曰蛤蜊粉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的内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[Mactra quadrangularis Deshayes]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采捕,捕得后,用沸水烫过,剖壳取肉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四角蛤蜊,贝壳略呈四角形,质坚,壳长36-48mm,壳高34-46mm,壳宽28-37mm,壳顶突出,略向前屈,并向内卷,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。小月面及楯面心形。壳面中部膨胀,并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,壳顶白色,幼小个体通常淡紫色,近腹缘为黄褐色,腹面边缘常有一条狭黑边。生长线略粗,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。壳内面白色,略具光泽。外韧带小,淡黄色膜状;内韧带发达,呈三角形,黄褐色。铰合部狭长,左壳具1枚分叉主齿,右壳有2枚主齿排列成八字形。两壳前后侧齿均呈片状,左壳单片,右壳为双片。前闭壳肌痕略小,卵圆形;后闭壳肌痕稍大,近圆形。外套窦不甚深,末端钝圆。外套膜边缘双层,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。小管黄白色,末端具触手。足部发达,呈斧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中、下区及浅海泥沙滩中。栖埋深度50-100mm ,喜栖息于近河口沿海。北方生殖季节在4-6月。资源分布: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全体含蛋白质,脂肪,维生素A、B1、B2等。
性味
味咸;性寒
归经
胃;肝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滋阴;利水;化痰;软坚。主消渴;水肿;痰积;癖块;瘿瘤;崩漏;痔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50-100g。
注意
不宜多食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经疏》: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,故能润五脏,止消渴,开胃也。咸能入血软坚,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。2.《本草经集注》:煮之醒酒。3.《嘉佑本草》:润五脏,止消褐,开胃,解酒毒,主老癖能为寒热者,及妇人血块,煮食之。4.《医林纂要》:功同蚌蚬,滋阴明目。5.《本草求原》:消水肿,利水,化痰,治崩带,瘿瘤,五痔。6.《泉州本草》:主治黄疸,小便不利,腹胀,诸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蛤蜊
拼音注音
Gé Lí
别名
吹潮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,沙蛤、沙蜊(《泉州本草》)。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种蛤蜊的肉。全年均可捕捉。
原形态
贝壳2片,坚厚,略呈四角形。壳长36~48毫米,高34~46毫米,宽度约当高的4/5。左右两壳相等。壳顶尖,略向前屈,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。壳面中部膨胀,向前、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,致前、后缘多少形成肋状,小月面和楯面心脏形。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,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。贝壳具壳皮,顶部白色或淡紫色,近腹面为黄褐色,腹面边缘常有一极狭的黑色环带。贝壳内面灰白色。铰合部宽大。左壳具1个分叉的主齿;右壳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;侧齿发达,均成片状。外韧带小,淡黄色,内韧带极发达,黄褐色。外套痕清楚,接近腹缘,外套窦不甚深,末端钝圆。前闭壳肌痕稍小,呈卵圆形,后闭壳矶痕稍大,近四形。外套膜边缘双层,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。水管为黄白色,末端具触手。足部发达,侧扁,呈斧状。
生境分布
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,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,蛋白质10.8克,脂肪1.6克,碳水化物4.6克,灰分3克,钙37毫克,磷82毫克;铁14.2毫克,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,硫胺素0.03毫克,核黄素0.15毫克,尼克酸1.7毫克;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。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。
性味
咸,寒。
①《嘉佑本草》:"冷,无毒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味咸,寒,无毒。"
③《饮膳正要》:"味甘,大寒,无毒。"
归经
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阳明经。"
功能主治
滋阴,利水,化痰,软坚。治消渴,水肿,痰积,癣块,瘿瘤,崩、带,痔疮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煮之醒酒。"
②《嘉佑本草》:"润五脏,止消渴,开胃,解酒毒,主老癖能为寒热者,及妇人血块,煮食之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功同蚌蚬,滋阴明目。"
④《本草求原》:"消水肿,利水,化痰,治崩带,瘿瘤,五痔。"
⑤《泉州本草》:"主治黄疸,小便不利,腹胀,诸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经疏》:"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,故能润五脏,止消渴,开胃也。咸能入血软坚,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。"
备注
本动物贝壳制成的粉(蛤蜗粉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碱地马蔺
- 细沙虫草
- 单花金丝桃
- 药茴香
- 蚂蚁
- 龙舌兰
- 天竺桂
- 桄榔子
- 云南双盾木
- 荆芥
- 矩圆线蕨
- 柏树果
- 血苋
- 蚺蛇膏
- 东风菜
- 棣棠花
- 风箱树花
- 蘘荷花
- 桐木
- 穗花蛇菰
- 秤杆升麻
- 竹蜂
- 覆盆子叶
- 代代花枳壳
- 通城虎
- 乌骨藤
- 黄花菜
- 天胡荽
- 土羌活
- 黑面叶
- 东北延胡索
- 冷毒草
- 澜沧扁担杆
- 桔梗芦头
- 金雀马尾参
- 栗荴
- 六月合
- 入地蜈蚣
- 寄生黄
- 金色狗尾草
- 瓜蒌
- 木贼
- 黄矾
- 黄龙藤叶
- 紫红鞭
- 芦竹箨
- 蜘蛛香
- 茨黄连
- 鹗骨
- 化橘红
- 大金发藓
- 黑皮跌打
- 光叶巴豆树
- 荷青花
- 鸡爪芹
- 云木香
- 荃皮
- 细草
- 矮子常山
- 西红花
- 毛柄锦香草
- 剑叶铁角蕨
- 海菜
- 香青兰
- 金环蛇
- 金背枇杷叶
- 水苏根
- 花松萝
- 鹰不泊薳
- 鳖血
- 凤凰毛
- 赤麻鸭
- 黄花香茶菜
- 桑叶
- 河套大黄
- 绿豆衣
- 白车轴草
- 木槿根
- 糯米藤
- 接筋草
- 臭辣树
- 绒毛粉背蕨
- 兴安升麻
- 多头苦荬
- 水杨柳
- 甘肃棘豆
- 油柑根
- 柯蒲木
- 肥猪草
- 大叶千斤拔根
- 椰子浆
- 竹(鼠留)子牙
- 小萹蓄
- 勒管草
- 麻油
- 水蓑衣
- 白对节子叶
- 苏铁叶
- 美丽桐
- 九龙藤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