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鹞鱼尾刺
《中华本草》:海鹞鱼尾刺
拼音注音
Hǎi Yào Yú Wěi Cì
别名
魟鱼刺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魟科动物赤魟、花点魟及其近缘种的尾刺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Dasyatis akajei(Muller et Henle)2.Dasyatis uarnak(Forskal)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取尾刺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1.赤魟,体盘亚圆形,平扁,前缘斜直,与吻端约成60°。一般重1-2kg,大者可达10-20kg,体盘长达1m,盘宽比盘长约大1.2倍。吻短,稍突出。眼小,眼球红与喷水孔等大。口小,波曲,口底具乳突5个,中间3个较大。外侧乳突细小。牙细小平扁,铺石状排列。幼体较光滑,头后正中有1个扁平结刺。成体自头后至尾刺前有一纵行结刺,约20余枚,肩区外各具结刺一短行,红1枚。眼后具一小群小刺,尾上几个结刺较大而尖利。腹鳍后缘平直,前后角均钝圆。尾细长,为体盘长2-2.7倍。上下方均具膜,上皮膜短而低,下皮膜明显延长。体赤褐色或绿褐色,大者色较深,于眼前、眼下、喷水孔上侧和后部及尾的两侧呈赤黄色;腹面白色,近边缘外橙黄色。2.花点魟,体盘宽达1.5m以上,重100余kg。吻颇尖,相当突出眼颇小,稍突起,眼球比喷水孔稍小。口小,波曲,口底乳突4-7个,近中部2个最显着。牙细小,平扁,具横突,上颌30多纵行。腹鳍颇狭长,在雌体较短宽,里缘与后缘连合,外角圆钝。鳍脚平扁,后端颇尖。尾鞭状,很长,约为体盘长的3倍以上,上下皮膜幸免消失。具尾刺,在尾刺以前的尾部具一平扁鳞片狭带,尾刺后的尾部密被尖细鳞片。体背黄褐色或灰褐色,密具黑褐色圆形或多边形斑块,大斑与眼球约同大。尾具暗青色横环70余条。腹面淡白,边区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暖水性底层魟类,栖息于近海沙泥质海底,主食贝类与甲壳类,冬季生活于深水处,夏季移栖于内湾浅水区,有时溯江而上,也可生活于淡水。2.暖水性大型魟类,栖息于近海底层,卵胎生。资源分布:1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2.我办发布于东海和南海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寒;有毒
鉴别
尾刺含1种多肽类的毒素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软坚散结。主咽喉肿痛;疮痈肿毒;牙痛;癌症;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1-2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满天飞
- 裂叶翼首花
- 花姬蛙
- 咳喘木
- 碎米柴
- 庐山香科科
- 美丽风毛菊
- 壶卢子
- 黄花夹竹桃叶
- 甘青铁线莲
- 何首乌
- 杯苋
- 薄叶卷柏
- 蝙蝠葛根
- 盐肤木
- 乌毛蕨贯众
- 杜父鱼
- 矩形叶鼠刺
- 木莲
- 复叶耳蕨
- 鹅蛋壳
- 灯盏细辛
- 复叶葡萄叶
- 狗牙根
- 五味子
- 毒根斑鸠菊
- 鹅脚板根
- 凫羽
- 胆木
- 罗锅底
- 丁锅树叶
- 刀豆根
- 赤麻
- 苦瓜藤
- 梨果榕
- 小叶蛇总管
- 扁担蒿
- 窝儿七
- 地骷髅
- 美商陆
- 马钱子
- 山橘
- 猴头菌
- 刻裂紫堇
- 杠香藤
- 宜昌荚蒾叶
- 鸭舌鱼鳖
- 蜗牛
- 黑阳参
- 蝙蝠葛叶
- 豹骨
- 山慈姑叶
- 三丫苦叶
- 三叶茶
- 淡竹叶
- 狗毛
- 大鱼鳔花
- 大一枝箭
- 松香
- 葱白
- 石蒜
- 垂花胡枝子
- 巴山虎
- 琉璃草果实
- 南枳椇
- 乌桕
- 贵州獐牙菜
- 六月寒
- 葛上亭长
- 肉桂油
- 党参
- 四川澄茄子
- 红牛皮菜
- 大香附子
- 枳椇木皮
- 黄桷树根疙瘩
- 鸟不企
- 刺楸
- 柏子仁
- 叶下珠
- 大头菜子
- 亮叶冬青根
- 黄背草苗
- 豆油
- 苦地胆根
- 榛蘑
- 七里香
- 石香葇
- 鲤鱼血
- 蓝花棘豆
- 雪药
- 苹婆
- 蜇虫
- 鳗鲡鱼骨
- 羊角拗
- 罗布麻
- 亮菌
- 老鼠吹箫
- 棉子油
- 小三棵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