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刺梨
《中华本草》:山刺梨
拼音注音
Shān Cì Lí
英文名
Root or fruit of Fourpetal Rose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绢毛蔷薇的根及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osa sericea Lindl.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摘果实,晒干;8-10月,采挖根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绢毛蔷薇 灌木,高1-2m。小枝灰褐色;皮刺散生或对生,基部常膨大,有时密生针刺。羽状复叶;小叶(5)7-11,连叶柄长3.5-8cm;小叶片卵形或倒卵形,长1-2cm,先端圆或截形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无毛,下面密生丝状柔毛;叶柄和叶轴散生小皮刺;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。花两性;花单生,无苞片;花梗有毛或无毛;花白色,直径2.5-5cm;萼裂片4,卵状披针形,被毛或无毛;花瓣4,倒卵形,先端微凹;花柱离生,被长柔毛。果球形或倒卵状球形,果梗不膨大,红褐色,萼裂片宿存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3800m的山顶、山谷斜坡或向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甘、酸、涩;平
归经
脾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健脾助运,止痢。主积食腹胀;肠鸣腹泻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刺梨
拼音注音
Shān Cì Lí
别名
刺梨根、绢毛蔷薇
来源
蔷薇科山刺梨Rosa sericea Lindl.,以根、果实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酸涩、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消食健脾,止痢。主治积食腹胀,肠鸣腹泻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山刺梨
拼音注音
Shān Cì Lí
别名
刺梨根,色瓦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绢毛蔷薇的根及果实。8~10月采根及果实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1~3米。小枝灰褐色;皮刺基部常膨大。羽状复叶互生,短枝上叶密集近丛生;小叶7~15,卵形或倒卵形,长1~2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无毛,下面密生丝状柔毛;托叶线形,大部分连于叶柄上。花白色或淡黄色,单生,无苞片;萼裂片5,卵状披针形;花瓣5,倒卵形。蔷薇果球形或倒卵状球形,红褐色,萼裂片宿存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路旁灌丛中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甘酸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消食健脾,止痢。治积食腹胀,肠鸣腹泻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四块瓦
- 实葫芦根
- 四方木皮
- 四方草
- 射干
- 山姜花
- 双参
- 双肾参
- 滴滴花
- 山土瓜
- 山大刀根
- 双花堇菜
- 四季青
- 四方盒子草
- 山乌桕
- 山乌珠叶
- 山大黄
- 山崩砂
- 山慈姑叶
- 双肾草
- 唢呐花
- 四叶萝芙木
- 四叶葎
- 四方拳草
- 四照花
- 四照花果
- 娑罗子
- 少年红
- 山兵豆
- 双翎草
- 商陆
- 四叶草
- 四孢蘑菇
- 四季春
- 四川山矾
- 四棱筋骨草
- 射鸡尾
- 少花腰骨藤
- 山乌珠
- 山乌龟
- 双叶金枪
- 四棱通
- 山合香
- 四叶参
- 四里麻
- 射尿拐
- 射尿(虫另)
- 少花柏拉木
- 山大黄(波叶大黄)
- 山姜
- 参须
- 四方蒿
- 四念癀
- 四楞蒿
- 四照花皮
- 山五味子
- 山五味子叶
- 山五味子根
- 山吴萸
- 山峰西番莲
- 双籽棕
- 双股箭
- 山枇杷叶
- 山枇杷根
- 山木通根
- 山枇杷
- 山李子
- 人尿
- 山柰
- 山扁豆子
- 毛千屈菜
- 山慈姑花
- 苦白蜡
- 山杨树皮
- 山扁豆
- 山杜仲
- 山杨柳
- 山枝根
- 山柑算盘子
- 山枝仁
- 臭草
- 山木通
- 山柏
- 黄背草苗
- 透骨香
- 狗筋蔓
- 戟叶瓦韦
- 九节菖蒲
- 牛耳枫子
- 麒麟尾
- 蓝锡莎菊
- 草原老鹳草
- 斑鸠菊
- 玉带根
- 山臭草
- 铜锤玉带草
- 红背叶
- 石仙桃
- 赤茯苓
- 天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