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百足
《中华本草》:山百足
拼音注音
Shān Bǎi Zú
别名
入地蜈蚣、过界蜈蚣、石蜈蚣、过岭蜈蚣、上山蜈蚣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簇花球子草的根茎及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liosanthestetaAndr.[P.minorYamamoto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簇花球于草 多年生草本,高30-50cm。茎短,匍匐状。叶基生,4-8枚;叶柄长20-30cm;叶片被针形、条状被针形至椭圆形,长16-23cm,宽2-4cm,先端渐尖或短尖;具5条主脉,折扇状。花葶长13-35cm,总状花序长10-15cm,每一苞片内簇生2-5朵花;苞片被针形,长3-7mm,膜质;花梗长5-8mm;花紫色,直径6-8mm,花被简长2-3mm,大部分与子房合生,裂片6.长圆形或卵形,外轮稍长于简部;雄蕊6,花丝合生的肉质环宽约0.5mm,紫色,花药长约0.5mm;子房半下位,3室,花柱粗短,柱头三裂不明显。蒴果具1-3颗小核果状种子,种于近圆形,长5-7mm,具肉质外种皮,绿色。花期1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和广西。
性味
辛;甘;平
功能主治
祛痰止咳;解郁散瘀。主咳嗽痰多;胸胁疼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百足
别名
小球子草、小叶球子草、入地蜈蚣、过界蜈蚣、石蜈蚣、过岭蜈蚣、上山蜈蚣
来源
百合科山百足Peliosanthes minor Yamamoto,以根状茎及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甘、淡,平,微温。
功能主治
祛痰止咳,舒肝止痛。主治咳嗽痰稠,胸痛,跌打胸胁痛。
用法用量
鲜品1~3钱(小儿酌减)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木瓜
- 山石榴
- 单花鸢尾
- 麻油
- 白石榴花
- 红背叶
- 珊瑚藻
- 小婆婆纳
- 蓑草根
- 银锁匙
- 鲎壳
- 翻白草
- 石腊红
- 獭胆
- 垂花胡枝子
- 蜂蜜
- 假茼蒿
- 抓地虎
- 耧斗菜
- 小麦麸
- 董棕粉
- 四大天王
- 小黄泡
- 棉花壳
- 松蕈
- 山海螺
- 湿生扁蕾
- 粗毛鳞盖蕨
- 丝瓜藤
- 白蔻
- 长管蝙蝠草
- 红紫珠
- 大酸浆草
- 波缘楤木
- 建神曲
- 猫骨
- 一包花
- 稗米
- 地梅子
- 狼尾草根
- 全缘榕
- 鸡脚莲
- 白暨豚
- 香油罐
- 琉璃枝
- 矮子常山
- 黄杞皮
- 鸡树条
- 水狼萁
- 羊角纽花
- 紫萁贯众
- 冬瓜子
- 蛇地钱
- 篦子三尖杉
- 蜡瓣花
- 蕨麻草
- 鳢鱼肠
- 狐心
- 榆叶
- 栗毛球
- 黄羊肉
- 石串莲
- 冰球子
- 羊脂
- 牛胞衣
- 滴水珠
- 石青菜
- 大将军
- 水枇杷
- 桤木
- 女菀
- 红叶藤
- 虫牙药
- 茱苓草
- 卷边桩菇
- 见血住
- 多茎野豌豆
- 棉籽
- 大黑蒿
- 莲蓬草
- 鸡心七
- 甜石榴
- 犀牛皮
- 狗骨
- 钓鱼竿
- 倒爪草
- 黄花补血草
- 榕树叶
- 毛冬瓜根
- 黄秦艽
- 铁线草
- 地枫皮
- 马皮
- 唢呐花
- 獾油
- 红叶木姜子根
- 九香虫
- 节节草
- 鱼鳔
- 毛大丁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