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萼悬钩子
《中华本草》:刺萼悬钩子
拼音注音
Cì è Xuán Gōu Zi
别名
黄琐梅、小红袍
英文名
Spinycalyx Raspberry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刺萼悬钩子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bus alexeterium Fock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刺萼悬钩子 灌木,高1-2m。老枝红褐色,无毛,常被白色粉霜,有钩状皮刺。叶柄密被长柔毛,疏生钩状细皮刺;托叶线形,有长柔毛;小叶3(-5),顶生小叶菱形,侧生小叶长卵形或椭圆形,长3-4(5)cm,宽1.5-3cm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不整齐锐锯齿,上面伏生长柔毛,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。花1-4朵;花梗被长柔毛和细皮刺;花直径1.5-2cm;花萼长达2cm,外面密被针刺和长柔毛;花瓣近圆形,白色,基部有极短爪,短于萼片。果球形,包藏于萼内,直径达1.5(2)cm,黄色,无毛。花期4-5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达3700m的山谷溪旁、荒山坡或松林下开旷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。
性味
淡、苦;平
归经
肝;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活血调经。主痢疾,肠风下血,黄疸,肾炎水肿,筋骨疼痛,扭伤,月经不调,小儿百日咳,黄水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:主治月经不调,红白痢疾,肠下血,肾炎,黄疸,小儿百日咳,水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山茶果
- 刺莓果
- 丛毛榕根
- 刺果卫矛
- 刺果藤仲
- 刺楸树皮
- 刺瓜米草
- 刺郎果
- 刺三甲
- 刺梨子
- 刺针草
- 刺五加
- 刺山茶根皮
- 牛白藤根
- 刺栗子
- 刺黄柏
- 参条
- 刺海松
- 刺苞南蛇藤
- 刺苞南蛇藤叶
- 刺蓬花
- 禾虫
- 刺沙蓬
- 叉歧繁缕
- 侧柏叶
- 丛毛榕
- 催乳藤
- 催产草
- 刺老鸦
- 刺葡萄根
- 刺藦苓草
- 刺黄柏叶
- 匙叶龙胆
- 垂丝卫矛果
- 垂果南芥
- 串珠耳叶苔
- 侧耳
- 出山虎
- 刺石榴
- 刺菠
- 刺菱
- 刺菱根
- 琴叶榕
- 刺黄芩
- 匙叶五加
- 叉分蓼
- 串铃
- 串铃草
- 马缨杜鹃
- 刺茶美登木
- 红马蹄草
- 叉枝鸦葱
- 刺参
- 刺果苏木
- 刺柄莲座蕨
- 刺葡萄
- 榆拟层孔菌
- 刺柏
- 蜀葵花
- 大独叶草
- 刺柄南星
- 大乌爪金龙
- 含羞草根
- 百花锦蛇
- 花脸细辛
- 隔山撬
- 台湾千金藤
- 惊风草
- 地菍根
- 软骨藻
- 牛毛草
- 木莲
- 花生油
- 羊胎
- 披针骨牌蕨
- 苦楝子
- 牛皮草
- 虎筋
- 小金钱草
- 栘依
- 天目木兰
- 小狼毒
- 红杉
- 木蜡树根
- 阳桃
- 苜蓿根
- 金樱子
- 掌裂秋海棠
- 枳椇子
- 披散糖荠
- 红豆
- 三角泡
- 柳叶
- 鬼箭羽
- 鸽肉
- 莲子
- 酸梅簕
- 鬼箭锦鸡儿
- 地朝阳
- 消毒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