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花苗
《中华本草》:菊花苗
拼音注音
Jú Huā Miáo
别名
玉英
英文名
Seeding of Chrysanthemum
出处
出自《得配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菊的幼嫩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(Ra-mat.) Tzvel.采收和储藏:春季或夏初采收,阴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菊 多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茎直立,分枝或不分枝,被柔毛。叶互生;有短柄;叶片卵形至披针形,长5-15cm,羽状浅裂或半裂,基部楔形,下面被白色短柔毛。头状花序直径2.5-20cm,大小不一,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;总苞片多层,外层绿色,条形,边缘膜质,外面被柔毛;舌状花白色、红色、紫色或黄色。瘦果不发育。花期9-11。
化学成分
茎含赤坶素(gibberellins),细胞激肽(cy-tokinins)[1]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肝明目。主关风眩晕;止生翳膜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复方
① 久患头风眩闷,头发干落,胸中痰结:白菊苗,捣未。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,后空腹取药一方寸匕,和无灰酒服之,日再,渐加三方寸匕。若不欲饮酒者,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。(《天宝单方图》)②清目宁心: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,摘未洗净,细切,入盐同米煮粥,食之。(《遵生八笺》菊苗粥)③治女人阴肿:甘菊苗捣烂煎汤,先熏后洗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各家论述
《本草求原》:清肝胆热,益肝气,明目去翳;同花浸酒(加南枣、杞子更妙)治头风眩晕欲倒。作羹、煮粥亦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菊花苗
拼音注音
Jú Huā Miáo
别名
玉英(《金匮玉函方》)
出处
《得配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菊的幼嫩茎叶。初夏采,阴干。
性味
《本草求原》:"甘微苦,凉。"
功能主治
清肝,明目。治头风眩晕,目翳。
《本草求原》:"清肝胆热,益肝气,明目去翳;同花浸酒(加南枣、杞子更妙)治头风眩晕欲倒。作羹、煮粥亦可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熏洗。
复方
①治久患头风眩闷,头发干落,胸中痰结:白菊苗,捣末。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,后空腹取药一方寸匕,和无灰酒服之,日再,渐加三方寸匕。若不欲饮酒者,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。(《天宝单方图》)
②清目宁心:甘菊斩长嫩头丛生叶,摘末洗净,细切,入盐同米煮粥,食之。(《遵生八笺》菊苗粥)
③治女人阴肿:甘菊苗捣烂煎汤,先熏后洗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郎果
- 宽羽线蕨
- 金鸡纳
- 天竹黄
- 扶桑
- 焦栀子
- 水蜈蚣
- 头花杜鹃
- 千屈草
- 东北堇菜
- 止血丹
- 土良姜
- 太阳海星
- 大飞扬
- 冬葵根
- 神黄豆
- 茴香虫
- 荷莲豆草
- 蒺藜苗
- 虱婆草
- 刺梨子
- 海蝰
- 大马哈鱼籽
- 江西金钱草
- 冬葵叶
- 番石榴果
- 水杨枝叶
- 金钮扣
- 发菜
- 烟油
- 硬骨藤
- 天青地红
- 丁香蓼根
- 节节花
- 葫芦茶
- 射罔
- 金雀根
- 大黄茎
- 云实根
- 蒟蒻薯
- 黄珠子草
- 结香
- 红五加
- 罗平蓟
- 双翎草
- 大风药
- 一枝旗
- 生等[藏药名]
- 山稗子
- 刺针草
- 打虫果
- 海星
- 全叶青兰
- 塔黄
- 双肾草
- 红辣蓼
- 对叉疔药
- 单体蕊黄芪
- 方儿茶
- 四楞通
- 冬珊瑚
- 土附子
- 刺山茶根皮
- 狐头
- 黄皮树皮
- 复生草
- 头巾草
- 华南舌蕨
- 网脉旋蒴苣苔
- 番石榴
- 麝香壳
- 虎杖
- 黄泡果
- 山胡萝卜
- 侧耳
- 山芝麻
- 山枇杷叶
- 胡桃叶
- 沙地柏
- 出山虎
- 一匹绸
- 红花龙胆
- 红蒿枝
- 垂丝卫矛果
- 三加皮
- 红花青藤
- 蛇不见
- 红水芋
- 虾蟆胆
- 狐狸尾
- 狮子尾
- 海虾壳
- 黄桷树根疙瘩
- 桦革裥菌
- 红毛悬钩子
- 黄山梅
- 石霜
- 石面枇杷
- 红千层
- 红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