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四足
《中华本草》:狐四足
拼音注音
Hú Sì Zú
英文名
Fox fee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犬科动物狐狸和南狐的四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Vulpes vulpes Linnaeus2.Vulpes vulpes hoole Swinhoe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剁下四足,阴干。
原形态
1.狐狸,体长约75cm,重7.5kg。颜面狭窄,吻尖。四肢短,尾粗长,超过体长的一半,且其毛蓬松,身上有特殊的狐骚味。头部棕灰色,吻端棕黑色,下颌污白色,耳背黑色或棕黑色。背部红棕色,体侧黄褐色,腹部黄白色。四肢棕色或浅褐色,前后肢外侧有一条黑纹。尾色同背部,尾端白色。毛色因个体而有差异。2.南狐,体形似狗,中等细长。重7.5kg左右,外形与上种类似,亦有腭臭。毛色变化较大,通常标准者,其头、躯、尾为赤褐色;深者赤色,浅者黄褐色。个体头部灰棕色;唇、下颏至前胸暗白色;颈、肩、体两侧稍黄色,背部红棕色;腹面白色或黄白色,尾尖白色。前后肢外侧的黑褐色带纹,其宽狭不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森林、丘陵、草原等地。穴居树洞,土穴中常抱尾而睡。和动敏捷,食物杂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寒
归经
大肠经
功能主治
止血疗痔。主痔漏下血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、散,适量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纲目》:治痔漏下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狐四足
拼音注音
Hú Sì Zú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犬科动物狐的足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痔漏下血。"
复方
治痔漏反花泻血者:狐四足一副(阴干),穿山甲、猬皮各三两,黄明胶、白附子、五灵脂、蜀乌头、川芎藭、乳香各二两。锉细入砂锅内,固济候干,炭火煅红,为末,入木香末一两。以芫荽煎酒调下二钱,日三服。(《永类钤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蜥蜴
- 芦荟花
- 番石榴叶
- 尖山橙
- 肚拉
- 紫麻
- 鹿皮
- 鹅毛
- 鸡嗉
- 欧李
- 骨把
- 谷芽
- 鲻鱼
- 鲫鱼
- 铁
- 革耳
- 鹅胆
- 鹅血
- 鹗骨
- 雨蛙
- 龙头节肢蕨
- 藕蔤
- 铅
- 鹿骨
- 鸡蹼
- 鳍蓟
- 鹿梨
- 峨参
- 梁王茶
- 醍醐
- 蛾药
- 阿胶
- 铜锤玉带草
- 青棉花藤叶
- 龙江风毛菊
- 高山唐松草
- 龙船花茎叶
- 高山黄华根
- 蹋菜
- 鸭血
- 鱼狗
- 藕粉
- 牛骨
- 黎豆
- 鹿尾
- 豆麻
- 鸜雉
- 鳜鱼
- 鹿草
- 鼠皮
- 鹿髓
- 鹿脂
- 鸽肉
- 骨螺
- 稻芽
- 鸡肉
- 都拉
- 鸡胆
- 蛇鲻
- 豆梨
- 驼乳
- 酥油
- 牛鼻
- 鸽粪
- 鹿筋
- 见血清
- 鳡鱼
- 鸡根
- 鹿藿
- 蝤蛴
- 牛蹄
- 鹿胆
- 鹿肉
- 鲥鱼
- 藕节
- 鹅涎
- 锅粑
- 细叶卷柏
- 牛肚
- 鸡肝
- 糯米
- 鸐雉
- 鱼草
- 耳草
- 鱼翅
- 鱼油
- 牛靥
- 牛脾
- 胆木
- 蛇菰
- 鹿血
- 鸭头
- 鳟鱼
- 鸡血
- 蚱蝉
- 鹿胎
- 鲐鱼
- 鹧鸪
- 苎麻
- 蔗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