箭杆杨
《中华本草》:箭杆杨
拼音注音
Jiàn Gǎn Yánɡ
别名
钻天杨、白杨树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杨柳科植物箭杆杨的树皮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pulus nigra L var. thevestina(Dode)Bean[P.thevestina Dode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剥树皮,晒干;夏季采叶,鲜用。
原形态
大乔木,高30-40m。树皮灰白色,较光滑。枝向上直立,树冠塔形狭窄;小枝无毛,圆形。叶互生,较小,阔卵形或菱形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先端急尖,边缘具钝齿,表面深绿色,背面浅绿,无毛;萌枝叶长宽近相等。葇荑花序,有时出现两性花。蒴果2瓣裂,先端尖,果柄细长。花期6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我国华北、西北各地广为种植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皱缩,展平后阔卵形,长4-8cm,宽3-7cm,边缘具细锯齿,并有半透明的狭边;叶长4-8cm,宽3-7cm,叶柄侧扁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[br]树皮呈片状,厚1-2.5mm。外表面粗皮多已除去,淡黄或淡黄棕色,内表面淡黄色,光滑,有细密纵向纹理。断面裂片状。气微,味淡。[br]性状鉴别 皮解离组织:纤维梭形,胞腔线形,石细胞不规则形,壁厚,壁孔、壁沟明显。[br]树皮横切面:木栓层多已除去。皮层薄,韧皮部由筛管、韧皮薄壁细胞及韧皮纤维束、石细胞组成。石细胞、晶纤维束与筛管群及韧皮薄壁细胞交互排列呈环带。韧皮射线为1列细胞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凉血解毒。主风湿痹痛;脚气肿;肝炎;痢疾;烧烫伤;疥癣秃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稷米
- 菊花叶
- 菊架豆
- 筋骨草
- 筋骨散
- 尖顶地星
- 结香花
- 丽江黄芩
- 箭叶苣
- 结血蒿
- 苣荬菜
- 接气草
- 蓟罂粟
- 筋藤
- 菊花脑
- 渐尖叶独活
- 将军树
- 棘刺花
- 聚藻
- 荚囊蕨
- 蒟酱
- 尖尾风根
- 尖耳贯众
- 马鞍藤根
- 茅膏菜根
- 九翅豆蔻
- 辣根草
- 白叶火草
- 中华绣线梅
- 蚂蝗七
- 黄荆沥
- 小报春
- 小叶眼树莲
- 小万年草
- 珠兰
- 绵马贯众
- 六月瓜
- 扁豆衣
- 麋肉
- 败毒草
- 黄水枝
- 黄多孔菌
- 黄断肠草
- 衡州乌药
- 黄心果
- 黄水茄
- 鹄油
- 黄桷根
- 黄杨木叶
- 黄杨
- 黄杞叶
- 鲎胆
- 白螺蛳壳
- 黄土
- 黄栌根
- 黄山梅
- 黄杞皮
- 黄杨木
- 圆叶娃儿藤
- 黄毛榕
- 黄山药
- 还魂草
- 黄唇鱼鳞
- 还阳草
- 黄槿
- 黄柏
- 鲩鱼
- 黄山鳞毛蕨
- 鲎
- 鹤虱风
- 黄杨子
- 鹤虱
- 黄根
- 黄屈花
- 黄楝树
- 大二郎箭
- 韩信草
- 褐盖肉齿菌
- 黄山五叶参
- 黄桷浆
- 黄三七
- 黄杨根
- 黄总花草
- 黄唇鱼心
- 芋梗
- 鹤顶兰
- 褐粘褶菌
- 黄水芋草
- 黄囊杓兰
- 黄樟
- 豪猪毛刺
- 辉葱
- 黄接骨丹
- 铧尖草
- 黄栎
- 鹄绒毛
- 鲎尾
- 鲩鱼胆
- 黄斑龙胆
- 黄杨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