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藻
《中华本草》:巨藻
拼音注音
Jù Zǎo
别名
海藻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巨藻科植物巨藻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crocystis pyrifera(L.)Ag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藻体巨大,褐色,长可达70-80m,最长可达100m以上,具有粗绳状的茎状舌柄,近基部长出2-3次双叉分枝,分枝细长,柄的直径约1-2cm,有韧性,可弯曲。分枝上侧生很多叶片,呈互生或螺旋形叶序,叶片长3-5m,宽10-25cm,表面常凹凸不平具皱褶,边缘具锯齿状突起。分枝的顶生叶片,常自叶基开始向叶尖作不规则分裂,而生成新的侧生叶片。成熟的叶片,具一短柄,柄基部为一纺锤形或类球形的气囊,直径约2-3cm,长5-7cm。叶间距离为0.7-50cm,越接近海面则距离越小,分枝的伸展由于具有许多气囊而能漂浮海面。藻体成熟时,在基部簇生带状孢子叶片,长30-60cm,宽2-6cm,叶柄无气囊,因产生孢子囊群而表面大块隆起。固着器大,由钩形的多次二叉分枝状假根组成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潮带以下数十米深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我国于1978年从墨西哥引进,已在大连、山东长岛等海域养殖成功。
化学成分
含褐藻酸盐(alginate),岩藻依多糖(fucoidan),昆布多糖(laminaran),及12种甾醇,其中含量较高者有:豆甾-5,24(28)E-二烯-3β-醇[stigmasta-5,24(28)E-dien-3β-ol](43%),胆甾-5-烯-3β-醇(cholest-5-en-3β-ol)(22.2%),麦角甾-5,24(28)-二烯-3β-醇[ergosta-5,24 (28)-dien-3β-ol](13.9%)。还含昆布醇(laminitol)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甘油(glycerol),牛磺酸(taurine)和多种氨基酸。又含甘露醇(mannitol),褐藻酸(alginic acid)。
药理作用
巨藻中的海藻酸盐、岩藻依多糖和昆布多糖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及细胞毒性,对体液免疫也可能有一定反应。
功能主治
缓解心绞痛。主高胆固醇;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症;气管炎;哮喘等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作菜食。
复方
以其巨大的藻体而得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朱砂根
- 芫花根
- 左黑果
- 紫萁苗
- 紫茎牙痛草
- 元宝草
- 爬地卷柏
- 三轮蒿
- 龙血树
- 厚朴花
- 五代同堂根
- 榧根皮
- 麦瓶草种子
- 野山芝麻
- 苦草
- 纤花耳草
- 羊胡髭草
- 芸苔
- 海鳗鳔
- 芭蕉油
- 二色补血草
- 狐心
- 蚕沙
- 金鸡纳
- 熊脑
- 犀肉
- 蝈蝈
- 野罂粟
- 地钱
- 青蛙胆
- 海鹞鱼
- 石蟹
- 玉
- 红花点地梅
- 藤商陆
- 白残花
- 水虾草根
- 紫薇叶
- 水马齿苋
- 山油柑果实
- 苔水花
- 水茄
- 荷叶
- 掌叶半夏
- 丁公藤
- 苦苣根
- 铁马鞭
- 光素馨
- 光头前胡
- 猴樟果
- 缘毛鸟足兰
- 牛肝
- 梗花雀梅藤
- 臭黄荆根
- 禾叶墨斛
- 铁杆蒿
- 野山楂
- 秧青
- 福参叶
- 猴楠
- 桂子
- 大籽蒿
- 漆叶
- 鼬瓣花根
- 乌头附子尖
- 假百合
- 广金钱草
- 大麦
- 清沙草
- 菱茎
- 点地梅
- 金刷把
- 金老梅根
- 圆叶锦葵
- 乌榄树皮
- 随手香
- 前胡
- 黄麻灰
- 桑霜
- 荛花根
- 甘露子
- 乌梢蛇
- 野菠菜
- 赤车使者根
- 藏鮡胆
- 伞形梅笠草
- 女金芦
- 金刚藤
- 鹿蹄肉
- 花锚
- 菜头肾
- 马钱子
- 粟奴
- 红升麻
- 泡掌筒
- 夜明砂
- 蛤仔壳
- 麻柳叶
- 红钉耙藤
- 马桑寄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