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藻
《中华本草》:巨藻
拼音注音
Jù Zǎo
别名
海藻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巨藻科植物巨藻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crocystis pyrifera(L.)Ag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藻体巨大,褐色,长可达70-80m,最长可达100m以上,具有粗绳状的茎状舌柄,近基部长出2-3次双叉分枝,分枝细长,柄的直径约1-2cm,有韧性,可弯曲。分枝上侧生很多叶片,呈互生或螺旋形叶序,叶片长3-5m,宽10-25cm,表面常凹凸不平具皱褶,边缘具锯齿状突起。分枝的顶生叶片,常自叶基开始向叶尖作不规则分裂,而生成新的侧生叶片。成熟的叶片,具一短柄,柄基部为一纺锤形或类球形的气囊,直径约2-3cm,长5-7cm。叶间距离为0.7-50cm,越接近海面则距离越小,分枝的伸展由于具有许多气囊而能漂浮海面。藻体成熟时,在基部簇生带状孢子叶片,长30-60cm,宽2-6cm,叶柄无气囊,因产生孢子囊群而表面大块隆起。固着器大,由钩形的多次二叉分枝状假根组成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潮带以下数十米深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我国于1978年从墨西哥引进,已在大连、山东长岛等海域养殖成功。
化学成分
含褐藻酸盐(alginate),岩藻依多糖(fucoidan),昆布多糖(laminaran),及12种甾醇,其中含量较高者有:豆甾-5,24(28)E-二烯-3β-醇[stigmasta-5,24(28)E-dien-3β-ol](43%),胆甾-5-烯-3β-醇(cholest-5-en-3β-ol)(22.2%),麦角甾-5,24(28)-二烯-3β-醇[ergosta-5,24 (28)-dien-3β-ol](13.9%)。还含昆布醇(laminitol)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甘油(glycerol),牛磺酸(taurine)和多种氨基酸。又含甘露醇(mannitol),褐藻酸(alginic acid)。
药理作用
巨藻中的海藻酸盐、岩藻依多糖和昆布多糖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及细胞毒性,对体液免疫也可能有一定反应。
功能主治
缓解心绞痛。主高胆固醇;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症;气管炎;哮喘等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作菜食。
复方
以其巨大的藻体而得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辣根
- 酥油
- 雷蘑
- 麦斛
- 樗鸡
- 牛骨
- 八哥
- 地麻黄
- 马肝
- 麋肉
- 乌柳
- 鳟鱼
- 鹿血
- 阿胶
- 石梓
- 菊花根
- 千年艾
- 地柏叶
- 赤麻
- 萝藦
- 蒲蒻
- 绿矾
- 拘那花
- 尖叶铁扫帚
- 杏仁
- 庐山楼梯草
- 六蛾戏珠
- 小杉藻
- 微籽
- 百药煎
- 淡味当药
- 大一面锣
- 苦连翘
- 石苁蓉
- 顺地红
- 老鼠耳
- 茄蒂
- 杏仁防风
- 番荔枝叶
- 火赤链蛇
- 野芫荽
- 番石榴皮
- 向日葵茎髓
- 榔榆茎叶
- 鳞瓦韦
- 杜松实
- 倒生根
- 栾樨
- 露兜竻花
- 紫云英子
- 大金发藓
- 新疆藜芦
- 笔仔草
- 麻楝
- 蝤蛴
- 陈仓米
- 花叶矮沱沱
- 土马鬃
- 无毛南蛇藤
- 千针万线草
- 家独行菜
- 乌蛇胆
- 岩葱
- 匍匐滨藜
- 金棒锤
- 东北红豆杉
- 茄叶
- 四念癀
- 石仙桃
- 蜘蛛抱蛋
- 腊雪
- 水田七
- 地肤苗
- 回回蒜
- 知母
- 走马风
- 黄皮叶
- 绿南星
- 毛木耳
- 三十六荡
- 黄花仔
- 新疆延胡索
- 岩五加
- 白果树皮
- 臭黄荆根
- 衣鱼
- 火腿
- 罗望子叶黄檀
- 催吐白薇
- 黄唇鱼鳞
- 山辛夷
- 小米柴
- 山牵牛
- 紫花苣苔
- 苋实
- 唐松草
- 白花鬼针草
- 诃子
- 狗牙根
- 雨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