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叶
《*辞典》:姜叶
拼音注音
Jiānɡ Yè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姜科植物姜的叶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辛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金匮要略》:"食脍多不消,结为症病,以姜叶汁饮之一升。"
②《本草汇言》:"散水结,杀鱼脍生冷诸积,捣汁和酒饮。"
复方
治打伤瘀血:姜叶一升,当归三两。为末。温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范汪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姜叶
拼音注音
Jiānɡ Yè
英文名
leaf of Common Ging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姜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ingiber officinale Rosc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姜,多年生草本,高50-80cm。根茎肥厚,断面黄白色,有浓厚的辛辣气味。叶互生,排成2列,无柄,几抱茎;叶舌长2-4mm;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15-30cm,宽1.5-2.2cm,先端渐尖,基部狭,叶革鞘状抱茎,无毛。花葶自根茎中抽出,长15-25cm;穗状花序椭圆形,长4-5cm;苞片卵形,长约2.5cm,淡绿色,边缘淡黄色,先端有小尖头;花萼管长约1cm,具3短尖齿;花冠黄绿色,管长2-2.5cm,裂片3,披针形,长不及2cm,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,较花冠裂片短,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,两侧裂片卵形,黄绿色,具紫色边缘;雄蕊1,暗紫色,花药长约9m,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;子房3室,无毛,花柱1,柱头近球形。蒴果。种子多数,黑色。花期8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中部、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活血散结。主症积;扑损瘀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每次1.5g;或捣汁。
复方
治打伤瘀血:姜叶一升,当归三两。为末。温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范汪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金匮要略》:食脍多不消,结为症病,以姜叶汁饮之一升。2.《本草汇言》:散水结,杀鱼脍生冷诸积,捣汁和酒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金标
- 阔叶麦冬
- 野慈姑
- 欧绵马
- 老虎耳根
- 石凉伞
- 鱼鳔
- 龙利叶
- 珍珠莲
- 川楝子
- 铅粉
- 隆萼当归根
- 两面针
- 灯心草根
- 地白草
- 苍条鱼鳖
- 吊竹梅
- 地红子
- 多脉鹅耳枥
- 二色补血草
- 地石榴花
- 地黄实
- 多穗石柯叶
- 二歧根莲花根
- 地刷子
- 堆莴苣
- 地朝阳
- 地茄子
- 地黄叶
- 多叶花椒
- 地瓜子
- 单鞭
- 地黄瓜
- 葱叶
- 地柑
- 岩青菜
- 多斑紫金牛
- 多穗石柯
- 香樟果
- 多刺绿绒蒿
- 地莓子
- 千针万线草
- 地黄花
- 多穗石柯根
- 幼油草
- 引水蕉
- 单面针
- 草地早熟禾
- 二裂叶委陵菜
- 地沙
- 朱砂七
- 筋骨草
- 二仙桃
- 椰子
- 榆叶
- 油草
- 地打果树皮
- 月光花
- 臭菘种子
- 油鱼
- 草鞋青
- 地梅子
- 地肤苗
- 吊灯花
- 多穗石柯果
- 油茶花
- 葱花
- 地桃花
- 地梢瓜
- 地肤子
- 杨梅树
- 地菍
- 地锦
- 地黄连
- 油胡桃
- 二叶舞鹤草
- 地枫皮
- 地胆
- 地苏木
- 杨梅叶蚊母树根
- 蒲葵子
- 青鱼枕
- 油散木
- 吊灯花叶
- 地梭罗
- 粗叶木叶
- 榆仁酱
- 茶条槭
- 草泽泻
- 油桐
- 蟾舌
- 地杨梅
- 地菍果
- 地钱
- 地麻黄
- 月光花种子
- 糙叶树皮
- 地菍根
- 杨梅核仁
- 榆皮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