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叶
《*辞典》:姜叶
拼音注音
Jiānɡ Yè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姜科植物姜的叶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辛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金匮要略》:"食脍多不消,结为症病,以姜叶汁饮之一升。"
②《本草汇言》:"散水结,杀鱼脍生冷诸积,捣汁和酒饮。"
复方
治打伤瘀血:姜叶一升,当归三两。为末。温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范汪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姜叶
拼音注音
Jiānɡ Yè
英文名
leaf of Common Ging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姜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ingiber officinale Rosc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姜,多年生草本,高50-80cm。根茎肥厚,断面黄白色,有浓厚的辛辣气味。叶互生,排成2列,无柄,几抱茎;叶舌长2-4mm;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15-30cm,宽1.5-2.2cm,先端渐尖,基部狭,叶革鞘状抱茎,无毛。花葶自根茎中抽出,长15-25cm;穗状花序椭圆形,长4-5cm;苞片卵形,长约2.5cm,淡绿色,边缘淡黄色,先端有小尖头;花萼管长约1cm,具3短尖齿;花冠黄绿色,管长2-2.5cm,裂片3,披针形,长不及2cm,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,较花冠裂片短,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,两侧裂片卵形,黄绿色,具紫色边缘;雄蕊1,暗紫色,花药长约9m,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;子房3室,无毛,花柱1,柱头近球形。蒴果。种子多数,黑色。花期8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中部、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活血散结。主症积;扑损瘀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每次1.5g;或捣汁。
复方
治打伤瘀血:姜叶一升,当归三两。为末。温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范汪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金匮要略》:食脍多不消,结为症病,以姜叶汁饮之一升。2.《本草汇言》:散水结,杀鱼脍生冷诸积,捣汁和酒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雁肉
- 姜三七
- 姜炭
- 嫁(虫戚)
- 家兔骨
- 野鸦椿根
- 景天三七根
- 棘刺花
- 橘红珠
- 野芋实
- 野茶子
- 堇宝莲叶
- 姜叶三七
- 银不换
- 银花子
- 景天三七
- 景天花
- 棘叶
- 偏瓣花根
- 朴树皮
- 杜鹃兰
- 野花椒皮
- 吉林乌头
- 吉龙草
- 姜石
- 野辣子
- 花叶秋海棠
- 建兰叶
- 接骨木根
- 吉利子树
- 野葡萄根
- 野马蹄草
- 建兰根
- 银灰旋花
- 阴地蕨
- 椒目
- 排钱草
- 野兔毛
- 野靛青
- 野鸦椿皮
- 野麦子
- 银叶柳
- 银柴胡
- 榉树皮
- 帕梯
- 排钱草根
- 朴树
- 君迁子
- 嘉兰
- 野颠茄
- 野香茅
- 野苜蓿
- 吉祥草
- 姜味草
- 尖嘴林檎果
- 尖槐藤
- 尖顶羊肚菜
- 银白杨叶
- 银老梅
- 景天
- 婆罗门参
- 野芭蕉
- 野花生
- 姜皮
- 野马肉
- 惊风草
- 接气草
- 银锁匙
- 银鲛
- 野菊
- 银杏叶
- 驱虫斑鸠菊
- 披叶苔
- 阔叶垂头菊
- 野茉莉
- 八宝镇心丹
- 竹节参
- 阴蚼
- 堇叶山梅花
- 龙船花茎叶
- 迭裂黄堇
- 掌叶榕
- 朴松实
- 过坛龙
- 银紫丹参
- 阿利藤
- 尖耳贯众
- 棘针
- 尖尾风根
- 银朱
- 戟叶石苇
- 偏翅唐松草根
- 枇杷叶露
- 寄马桩
- 野黄皮
- 接骨草
- 啤酒酵母
- 排骨灵
- 泡囊草根
- 野草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