棘刺花
《中华本草》:棘刺花
拼音注音
Jí Cì Huā
别名
刺原、马朐、棘花。
英文名
Flower of Common Jujube, Flower of Chinese Date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:棘刺花,冬至后百廿日采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.var.spinosa (Bunge)Hu ex H.F.Chow 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iziphus jujuba Mill.var.spinosa (Bunge)Hu ex H.F.Chow [Z.vulgaris Lam.var.spinosa Bunge]采收和储藏:花初开时采收,阴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酸枣 落叶灌木,稀为小乔木,高1-3m。老枝灰褐色,幼枝绿色;于分枝基部处具刺1对,1枚针形直立,长达3cm,另1枚向下弯曲,长约0.7cm。单叶互生;托叶针状;叶片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先端钝,基部圆形,稍偏斜,边缘具细锯齿。花小,2-3朵簇生于叶腋;花萼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;花瓣5,黄绿色,与萼片互生,雄蕊5,与花瓣对生;花盘明显,10浅裂;子房椭圆形,埋于花盘中,花柱2裂。核果肉质,近球形,成熟时暗红褐色,果皮薄,有酸味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、山谷、丘陵、平原、路旁以及荒地。性耐干旱,常形成灌木丛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西北及辽宁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敛疮;明目。主金刃创伤;瘘管;目昏不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临床应用
《别录》:主金疮内漏,明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棘刺花
拼音注音
Jí Cì Huā
别名
刺原、菥蓂,马朐(《别录》),棘花(《唐本草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花。
性味
《别录》:"味苦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别录》:"主金疮内漏,明目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礞石
- 砒石
- 豇豆叶
- 家兔骨
- 牛膝茎叶
- 景天花
- 棘叶
- 矩叶酸藤果
- 菊三七
- 菊架豆
- 酒饼叶
- 金丝桃
- 牛藤果
- 鸟不企叶
- 偏瓣花根
- 朴树皮
- 泡花子
- 莙荙子
- 牛膝
- 牛角三七
- 牛角(角思)
- 黄秦艽
- 盒子草
- 片姜黄
- 破叶莲
- 蒟蒻
- 菩提树皮
- 蒲儿根
- 蓬莱草
- 金星蕨
- 箭叶苣
- 炮弹果
- 片鸡尾草
- 金刚大
- 矩圆线蕨
- 绛梨木
- 节瓜
- 破天菜
- 蕉芋
- 蓬莱葛
- 披叶苔
- 筋骨草
- 粳米
- 荆芥根
- 酱瓜
- 金兰
- 金瓜草
- 金盏草
- 金缕半枫荷叶
- 朴树果
- 苹
- 苹果
- 见血封口
- 金凤毛
- 金缕梅
- 婆罗门皂荚
- 绞股蓝
- 角果木子油
- 金狗脊黄毛
- 金珠柳
- 铺地罗伞
- 铺地草
- 金合欢
- 金挖耳根
- 橘饼
- 披散糖芥
- 绛梨木子
- 菊花黄连
- 蓟罂粟根
- 角花胡颓子
- 牛胞衣
- 普贤菜
- 泡桐花
- 金凤藤
- 泡桐根
- 泡桐果
- 糯稻根
- 金牛七
- 榉树
- 披针叶卫矛
- 菊花叶
- 菊花脑
- 蒲桃种子
- 寄居蟹
- 金丝桃果
- 金盏菊花
- 盘羊睾丸
- 金丝矮陀陀
- 金猫头
- 帕梯果
- 蒲葵子
- 牛目椒
- 牛筋果
- 救军粮叶
- 啤酒花
- 蒲种壳
- 牛皮
- 豇豆根
- 棘豆根
- 绢毛木姜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