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骨草
《*辞典》:接骨草
拼音注音
Jiē Gǔ Cǎo
别名
红母鸡药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红毛母鸡、壮阳草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舞草的枝叶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舞草(《酉阳杂俎》)
小灌木,高达1.5米。茎圆柱状,有纵沟,无毛。叶互生,羽状复叶,小叶1~3枚;顶生小叶矩形或披针形,长5.5~10厘米,宽1~2.5厘米,先端圆形或钝,具短尖,上面无毛,下面被紧贴的短柔毛;侧生小叶很小,矩形至线形,有时不存在;叶柄长1.1~2厘米。顶生花序圆锥状,长达24厘米,腋生花序总状;苞片密生,阔卵形,长约6毫米,脱落;花紫红色,长7.5毫米;萼片5,长约1.5毫米,萼齿短;花冠蝶形,龙骨瓣具距。荚果镰形或直,节5~9个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丘陵、山坡或山沟小灌丛中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反-藏红花酸二甲酯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瘀生新,舒筋活络。浸酒服,能强壮筋骨,治风湿骨痛。叶治跌打,接骨。
用法用量
内服:1.5~3钱。
注意
孕妇忌用。(性味以下出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*辞典》:接骨草
拼音注音
Jiē Gǔ Cǎo
别名
白龙骨、冷坑兰、冷坑青、猢狲接竹、痱痒草、血和山、乌骨麻、赤车使者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荨麻科植物庐山楼梯草的根茎或全草。春至秋季采集全草或根茎,多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。茎斜生,无毛,节有时膨大。叶互生,呈2列状,无柄;叶片斜长椭圆形或斜倒卵状长椭圆形,长5~12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尖锐,带尾状,基部斜半圆形,不对称,边缘中部以上有粗锯齿,上面密布贴生毛,下面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簇生头状,花序有柄;雌花8~12朵簇生成头状,花序无柄,总苞片披针状线形;雄花萼片4~5,雄蕊同数,与萼片对生;雌花萼片3~5,微小而宿存,雌蕊1,柱头毛笔状。瘦果小,卵形。花期5~7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的山麓树下、沟边及杂草丛中。分布华东及华中。
形状
鲜根茎呈不规则的圆柱形,多分枝,长3~10厘米。表面淡紫红色,有结节,并具多数须根痕。断面暗紫红色,具6~7个维管束。有青草气,味辛而苦,有毒性。产于浙江。
性味
①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"性温,味辛苦。"
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温,味淡。"
功能主治
活血散瘀,消肿止咳。治跌打扭伤,痄腮,闭经,咳嗽。
①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"根茎,治骨折;茎叶,治咳嗽。"
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活血祛瘀,消肿解毒,止咳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。内服:煎汤,鲜者1~2两。
复方
①治骨折:鲜接骨草根,加鲜苦参根等量,入黄酒捣烂裹敷伤处,外夹以杉树栓皮,固定,每天换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②治咳嗽:鲜接骨草茎叶一两,炖猪肉服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③治挫伤、扭伤:接骨草鲜全草加食盐适量捣烂外敷伤处。
④治流行性腮腺炎:接骨草鲜全草捣烂外敷患处。
⑤治闭经:接骨草鲜全草一至二两,水煎,冲黄酒、红糖服。
⑥治肺结核发热、咳嗽:接骨草鲜全草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(③方以下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景天三七根
- 铁落
- 龙须草
- 荚果蕨贯众
- 刺猬皮
- 苦檀子
- 鸡卵草
- 梭子蟹
- 乌蔹莓
- 草灵脂
- 盐肤木
- 铜棒锤
- 藏紫菀
- 金精石
- 千脚虫
- 黄葵
- 阴地蕨
- 红芋
- 光素馨
- 羌活鱼
- 管仲
- 兜兰
- 羊舌树
- 小麦苗
- 棕叶芦
- 壶卢秧
- 南瓜
- 金刚散
- 土大黄叶
- 薄叶黄芩
- 苦芥
- 小叶眼树莲
- 蚂蚁上树
- 敦盛草
- 射罔
- 龟血
- 猴樟
- 野棉花
- 交剪草
- 有柄石韦
- 土连翘
- 博落回
- 地柏
- 牛耳枫根
- 塔黄
- 湿生扁蕾
- 鹿皮
- 松树皮
- 葫芦藓
- 宜昌楼梯草
- 刺楸
- 蜂糖罐
- 陈火腿骨
- 梧桐白皮
- 文冠果
- 长管蝙蝠草
- 鹰不泊薳
- 鲤鱼脂
- 小球藻
- 细叶十大功劳
- 香胶木根皮
- 披针骨牌蕨
- 瘦风轮
- 臭梧桐花
- 脉耳草
- 矮脚南
- 风化硝
- 辣蓼草
- 鲨鱼心
- 炙红芪
- 黄荆
- 凤眼果
- 长隔距兰
- 木槿根
- 青酒缸根
- 铜线草
- 接骨草
- 蟹
- 昏鸡头
- 红帽顶
- 马比木
- 百药煎
- 祁州一枝蒿
- 马牙七
- 赤麻鸭
- 合掌消
- 九节风
- 节节草
- 紫阳花
- 天竺黄
- 寄居蟹
- 长春花
- 地锦草
- 苞叶木
- 草木王
- 金腰
- 豆腐泔水
- 黄皮果核
- 吐烟花
- 猕猴桃藤中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