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线蕨
《中华本草》:断线蕨
拼音注音
Duàn Xiàn Jué
别名
石韦、一双剑、斩蛇剑
英文名
Shining Colysi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蕨类植物图谱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断线蕨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ysis hemionitidea (Wall.)Presl[Polypodium hemionitideum Wal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60cm。根茎长而横生,密生深褐色、卵状披状形鳞片,先端渐尖,边缘有疏齿,筛孔透明。叶远生;叶柄长1.5-2cm,圆柱形,暗棕色至红棕色,以关节着生于根茎,疏被鳞片,上部有狭翅;叶片纸质,阔披针形至倒披针形,长40-60cm,宽5-7cm,先端渐尖,向基部渐狭,常下延达基部,全缘;主脉两面隆起,侧脉明显而两面隆起,不达于叶缘,横脉曲折,在每对侧脉之间联结成3-4个近方形的大网眼,内藏小脉单一或分叉,先端有膨大的水囊。孢子囊群大,长圆形、近圆形至短线形,在每对侧脉之间有不整齐的1行,生于网眼的交叉点,无囊群盖,通常仅位于叶背的上半部能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300m的混交林下、溪边或湿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断线蕨的叶子中含有尿嘧啶(uracil)和尿嘧啶核苷(uridine)。
性味
淡;涩;凉
归经
膀胱、肾二经
功能主治
解毒;清热利尿。主小便短赤淋痛;发痧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叶:味淡、涩、性凉有清热利尿、解毒的功能。用于尿道炎、小便短赤、走马风、斑痧、毒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胡燕卵
- 黑沙蒿子
- 草龙根
- 波罗蜜叶
- 灰凤梨
- 蚂蝗七
- 猪蹄甲
- 苦蒿
- 小扁草
- 蓝花龙胆
- 石瓜子莲
- 山苍子
- 油鸭
- 椰子瓤
- 米油
- 水金凤茎叶
- 枸橘叶
- 胜红蓟
- 海桐皮
- 鳖甲胶
- 扁豆衣
- 白簕枝叶
- 百合
- 附子
- 水案板
- 松针
- 葱花
- 刷把草
- 白丁香
- 黄花香薷
- 红帽顶
- 大透骨草
- 芒根
- 干旱毛蕨
- 梭子蟹
- 桃枝
- 琴唇万带兰
- 大青叶
- 黄杨木叶
- 旱柳叶
- 沙红柳
- 调经草
- 梅根
- 乌饭树
- 海桐树
- 桃奴
- 代代花枳壳
- 都拉
- 肾蕨
- 深山不出头
- 五色梅花
- 马鞍叶
- 金钱木根
- 西北莸
- 夜花藤
- 小黄构
- 荠薴
- 寄生黄
- 太平莓
- 羚羊角
- 油茶子
- 长叶珊瑚果
- 蓖麻
- 麻柳树根
- 杉蔓石松
- 刺竹叶
- 江珧壳
- 地柏
- 碎骨仔树
- 马桑
- 突厥雀
- 叶象花
- 乌榄根
- 河口莲座蕨
- 大尾摇
- 大叶樟
- 芦荟
- 对叶油麻根
- 樱额
- 西瓜霜
- 三股筋
- 雉子筵
- 米仔兰
- 红香藤
- 双肾子
- 刘寄奴
- 苍耳花
- 红马蹄乌
- 野鸦椿叶
- 北方点地梅
- 甜瓜花
- 鹳肉
- 白芷
- 柿皮
- 悬钩子
- 美人蕉根
- 野花椒叶
- 菊花根
- 龙眼树皮
- 老熊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