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叶鳞始蕨
《中华本草》:团叶鳞始蕨
拼音注音
Tuán Yè Lín Shǐ Jué
别名
团叶陵齿蕨、鱼眼蕨、螺视蕨、七星剑、月影草、金钱草、田螺掩、高脚假铁线草
英文名
Orbicular Lindsaea
出处
始载于《蕨类名词及名称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始蕨科植物团叶鳞始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ndsaea orbiculata(lam.)Mett.Ex Kuhn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,植株高25-30cm。根茎短而横走,密被棕色钻形鳞片。叶近生;叶柄长5-20cm,禾秆色,下部棕色,腹面扁平或有浅纵沟,背面弧形;叶片纸质,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10-20cm,宽1.5-2cm,一回羽状,有时下部二回羽状;羽片15-20对,互生或略斜向上,斜圆扇形或近圆形,基部内缘凹入,下缘平直,外缘圆面有不整齐的尖牙齿,长7-10mm,宽10-12mm;叶脉二叉分枝。孢子囊群沿羽片上部边缘着生;囊群盖线形,膜质,向外开展,边缘有细齿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100m的溪边林下或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状茎圆柱形,表面密生红棕色狭小的鳞片,基下着生众多灰褐色须根。叶柄长5-11cm,栗褐色,上面有沟,下面稍圆,光滑;叶片长条状披针形,长15-20cm,宽1.5-2cm,一至二回羽状,纸质,灰绿色;叶轴禾秆色,有四棱,羽片有短柄,团扇形,基部内缘凹入,下缘平直,外缘圆而有不整齐的尖牙齿,叶脉多回二叉,扇形;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的连接脉上,靠近叶缘,连续分布;孢子囊盖线形,棕色,有细齿牙。质韧,气微,味淡、微苦。
性味
苦;凉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血。主痢疾;疮疥;枪弹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~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苦、性凉。有清热解毒、收敛止血及镇痛的功能。用于枪弹伤、痢疾、疮疥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光素馨
- 钩吻
- 乌当归
- 盐肤木皮
- 凤眼草
- 龙脷叶
- 肿足蕨
- 追风伞
- 海星
- 原蚕沙
- 金叶子
- 密花草
- 小朴松实
- 马皮
- 杏仁
- 广西莪术
- 齿缘钻地风
- 短冠草
- 豆蔻
- 狨
- 苏木蓝
- 矮脚苦蒿
- 牡蒿
- 通泉草
- 大叶地耳根
- 西藏土连翘
- 簕苋菜
- 独蕨箕
- 甘薯
- 回回豆
- 蝙蝠葛根
- 小红藤
- 威灵菊
- 赶黄草
- 鲨鱼胆
- 石青菜
- 大草蔻
- 蜥蜴
- 豆根木蓝
- 谷皮藤
- 过山消
- 大黄草
- 野前胡
- 南瓜根
- 蝤蛑
- 高脚落山箕根
- 竹节七
- 罗平蓟
- 白背三七
- 东当归
- 黑皮根
- 长梗排草
- 蓬子菜
- 含羞草根
- 汉中防己
- 安龙香科科
- 大木通
- 家独行菜
- 浙地黄
- 山稔叶
- 芙蓉根
- 鸡头
- 贵州卷柏
- 赛莨菪
- 钩石斛
- 春不见
- 岩豆藤根
- 青稞
- 杯苋
- 华东阴地蕨
- 屏风草
- 鼠肾
- 团叶槲蕨
- 鸡子壳
- 霞天曲
- 桉叶
- 甜瓜叶
- 扁果
- 黄花夹竹桃叶
- 高粱根
- 细叶野牡丹
- 硼砂
- 岩梭花
- 香叶根
- 鸡冠菜
- 了哥王
- 鸡子黄
- 蕺叶秋海棠
- 鹿茸草
- 青羊肝
- 亮叶桦皮
- 泽兰
- 柱果木榄叶
- 牛心果
- 獭肝
- 皂荚子
- 贯众
- 牛毛草
- 飞扬草
- 三棱马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