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生黄
《*辞典》:寄生黄
拼音注音
Jì Shēnɡ Huánɡ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蛇菇科植物筒鞘蛇菇的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寄生肉质草本,无叶绿素,高5~15厘米。根状茎肥厚,近球形,黄褐色,表面具浅色小疣。花茎红色或带黄色,中部具一总苞状的鞘;鞘筒状,上部稍胀大,3~5裂,长1.5~2.5厘米,花单性,雌雄同株或异株,成顶生的穗状花序;两性穗椭圆形或球形,有时近卵形,长1.4~2.2厘米,径约1~1.7厘米,雄花生于穗的基部,余均为密集的雌花与倒卵形小苞片:雌雄异穗较少见;雄花有梗,具2~6花被片;雄蕊与花被片同数,花丝合生成柱体,花药聚生;雌花无花被:子房具柄,花柱细长。
生境分布
寄生于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陕西南部等地。
性味
辛,平。
功能主治
理气健胃,清热利湿,解毒。治胃气痛,黄疸病,痔疮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炖猪大肠吃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寄生黄
拼音注音
Jì Shēnɡ Huánɡ
别名
鹿仙草、见根生、地杨梅、土里开花、鹿心草、红菌、牛奶菌、鸡心七、文王一支笔、接木怀胎、观音莲、黄药子、借母怀胎、儿子不离母、葛菌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蛇菰科植物筒鞘蛇菰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lanophora involucrata Hook.f.[B.involucrata Hook.f.var.flava Hook. F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除去泥土、杂质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寄生草本,高5-15cm。根茎肥厚,近球形,不分枝或偶分校,百径2.5-5.5cm,黄褐色,很少呈红棕色,表面密集颗粒状小疣瘤和浅黄色或黄白色星芒状皮孔,先端裂鞘2-4裂,长1-2cm。花茎长3-10cm,大部呈红色,很少呈黄红色;鳞状苞片2-5枚,轮生,基部联合呈鞘筒状,先端离生呈撕裂状,常包着花茎至中部。花雌雄异株(序);花序均呈卵球形,1.4-2.4cm,直径1.2-2cm;雄花较大,花被裂片卵形或短三角形,展开,聚药雄蕊无柄,呈扁盘状,花药横裂,基短梗;雌花子房卵圆形,具细长的花柱和子房柄,附属体倒圆锥形,先端截形或稍圆形。花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3600m的针叶林或针阔叶交林下,多奇生在杜鹃花根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性寒
归经
肺;胃;肝经
功能主治
润肺止咳;行气健胃;清热利湿;凉血止血;补肾涩精。主肺热咳嗽;脘腹疼痛,黄疸;痔疮肿痛;跌打损伤;咯血;月经不调;崩漏;外伤出血;头昏;遗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炖肉、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欧活血丹
- 蒲桃壳
- 蒲桃根皮
- 角螺
- 披针叶兔耳风
- 泡囊草
- 荆三棱
- 皮袋香根
- 角螺厣
- 蓬莪术
- 建砂仁
- 荠菜
- 胖大海
- 桔梗芦头
- 红辣蓼
- 绢毛苣
- 无风自动草
- 灯笼泡
- 金线鱼
- 普洱茶膏
- 聚花草
- 寄生藤
- 金乌贼(海螵蛸)
- 闹羊花
- 爬地卷柏
- 菊苣
- 尖刀苦马菜
- 橘络
- 江篱
- 普洱茶
- 朴树根皮
- 朴消
- 蒺藜花
- 牛毛七
- 金刷把
- 金精石
- 铺地黍根
- 金盏菊
- 檵花根
- 苤蓝叶
- 牛肚
- 牛肠
- 牛蒡子
- 绛梨木叶
- 芨芨草花
- 荚蒾根
- 蒲公英
- 金丝草
- 金樱叶
- 金环蛇
- 椒蒿
- 金盏草根
- 荆芥叶莸
- 牛心补
- 牛肉
- 金甲豆
- 金盏银盘
- 炮仗花
- 盆架树
- 蒲桃
- 角花翠雀
- 酒糟
- 酒药花
- 牛胆
- 牛西西叶
- 戟形石韦
- 金瓜核
- 橘叶巴戟
- 佩兰
- 金老梅叶
- 菊花
- 金瓜
- 鸟不宿
- 橘白
- 朴树叶
- 角盘兰
- 橘叶
- 粳米泔
- 聚头蓟
- 蕨麻
- 牛蒡茎叶
- 牛血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金橘叶
- 金橘核
- 江蓠
- 茳芒
- 盘羊角
- 盘龙七
- 牛泷草
- 酒
- 牛角七
- 棘刺花
- 金礞石
- 砒石
- 蒟酱叶
- 豇豆叶
- 家兔骨
- 牛膝茎叶
- 金刚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