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黄草
《中华本草》:姜黄草
拼音注音
Jiānɡ Huánɡ Cǎo
别名
黄姜、老虎姜、猴节莲
出处
姜黄草始载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二十三卷蔓草类,谓:“姜黄草,生滇南。蔓、叶俱如牵,根如姜而黄,极硬,以形得名。”据记载及附图,其原植物与薯蓣科植物黄山药一致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薯蓣科植物黄山药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ill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除去茎叶及须根,洗净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黄山药 缠绕草质藤本。根茎横生,圆柱形,不规则分枝,表面着生稀疏须根。茎左旋,光滑无毛,草黄色,有时带紫色。单叶互生;叶片三角状心形,先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或宽心形,全缘或边缘呈微波状,干后表面栗褐色或黑色,背面发白色,两面近于无毛。花雌雄异株。雄花无梗,新鲜时黄绿色,单生或2-3朵簇生组成穗状花序,花序又分枝而呈圆锥花序,单生或2-3个簇生于叶腋;苞片舟形,小苞片与苞片同形而较小;花被碟形,先端6裂,裂片卵圆形,内有黄褐色斑点,开放时平展;雄蕊6,着生于花被管的基部,花药背着。雌花序与雄花序基本相似;雌花花被6裂,具6枚退化雄蕊。蒴果三棱形,先端截形或微凹,基部狭圆,每棱翅状,半月形,表面棕黄色或栗褐色,有光泽,密生紫褐色斑点,成熟时果反曲下垂;种子每室通常2枚,着生于中轴的中部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3500m的山坡灌木林下,或仅见于密林的林缘或山坡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根茎呈圆柱形,有的略弯曲,直径2-3cm。表面黄棕色,有纵皱纹及须根或须根痕,呈深棕色。质硬而韧,折断后断面呈白色绒毛状并可见很多黄色点状维管束散在。气微,味微甜。
化学成分
块根含薯蓣皂甙元(diosgenin),雅姆皂甙元(yamogenin),又含薯蓣皂甙(dioscin),纤细薯蓣皂甙(gracillin)。
性味
微辛;微辛;平
功能主治
理气止痛;解毒消肿。主胃气痛;吐泻腹痛;跌打劳伤;疮疡肿毒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绞汁余;或捣烂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苏木蓝
- 荡皮参
- 贯众
- 心叶虎耳草
- 鹿皮
- 韭叶芸香草
- 黑骨头
- 玳瑁肉
- 红皮
- 铁苋
- 矮脚苦蒿
- 桂花子
- 吊兰
- 牛心果
- 苞蔷薇根
- 梵天花
- 短柄菝葜
- 斑楮头红
- 鸲鹆
- 獭肝
- 柱果木榄叶
- 红敷地发
- 革耳
- 赤地榆
- 水茄冬叶
- 鸡冠参
- 三果木皮
- 都咸子
- 萝藦
- 五托莲
- 长距兰
- 柴胡叶链荚豆
- 豆腐渣
- 蔷薇根
- 蛇迷草
- 蛎菜
- 蛇菰
- 干檀香
- 岩白菜
- 桑椹酒
- 红豆
- 葛菌
- 石胆草
- 山乌桕根
- 红叶甘橿
- 桃耳七
- 荜澄茄
- 大黄茎
- 角翅卫矛果
- 心叶荆芥
- 鹿筋
- 黄背草果
- 扇子七
- 老白花树皮
- 清香桂
- 藁本
- 河豚
- 水榆果
- 盘羊睾丸
- 泡花子
- 狗蚁草
- 海豘鱼
- 狸尾草
- 鸭脚木根
- 鸨肉
- 自消容根
- 花姬蛙
- 葛粉
- 寒水石
- 长春七
- 戟叶石苇
- 地茄子
- 林背子
- 刺楸茎
- 大叶青木香
- 细草
- 酒饼婆
- 薄雪草
- 山蟹
- 莲房
- 大过路黄
- 长柄车前蕨
- 黄零陵香
- 腐巴
- 野颠茄
- 棘胸蛙
- 破布木
- 旋花苗
- 蓝实
- 泡桐根
- 白矾
- 菝葜叶
- 白花苋
- 冷饭果
- 吴茱萸根
- 山白果
- 野木瓜果
- 牛鼻栓
- 白升麻
- 西瓜根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