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黄草
《中华本草》:姜黄草
拼音注音
Jiānɡ Huánɡ Cǎo
别名
黄姜、老虎姜、猴节莲
出处
姜黄草始载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二十三卷蔓草类,谓:“姜黄草,生滇南。蔓、叶俱如牵,根如姜而黄,极硬,以形得名。”据记载及附图,其原植物与薯蓣科植物黄山药一致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薯蓣科植物黄山药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ill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除去茎叶及须根,洗净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黄山药 缠绕草质藤本。根茎横生,圆柱形,不规则分枝,表面着生稀疏须根。茎左旋,光滑无毛,草黄色,有时带紫色。单叶互生;叶片三角状心形,先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或宽心形,全缘或边缘呈微波状,干后表面栗褐色或黑色,背面发白色,两面近于无毛。花雌雄异株。雄花无梗,新鲜时黄绿色,单生或2-3朵簇生组成穗状花序,花序又分枝而呈圆锥花序,单生或2-3个簇生于叶腋;苞片舟形,小苞片与苞片同形而较小;花被碟形,先端6裂,裂片卵圆形,内有黄褐色斑点,开放时平展;雄蕊6,着生于花被管的基部,花药背着。雌花序与雄花序基本相似;雌花花被6裂,具6枚退化雄蕊。蒴果三棱形,先端截形或微凹,基部狭圆,每棱翅状,半月形,表面棕黄色或栗褐色,有光泽,密生紫褐色斑点,成熟时果反曲下垂;种子每室通常2枚,着生于中轴的中部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3500m的山坡灌木林下,或仅见于密林的林缘或山坡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根茎呈圆柱形,有的略弯曲,直径2-3cm。表面黄棕色,有纵皱纹及须根或须根痕,呈深棕色。质硬而韧,折断后断面呈白色绒毛状并可见很多黄色点状维管束散在。气微,味微甜。
化学成分
块根含薯蓣皂甙元(diosgenin),雅姆皂甙元(yamogenin),又含薯蓣皂甙(dioscin),纤细薯蓣皂甙(gracillin)。
性味
微辛;微辛;平
功能主治
理气止痛;解毒消肿。主胃气痛;吐泻腹痛;跌打劳伤;疮疡肿毒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绞汁余;或捣烂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绢毛菊
- 卷耳
- 桂皮
- 紫藤根
- 菊芋
- 剑皮树菌
- 角茴香
- 广东耳草
- 枸杞子
- 凸额马先蒿
- 剑叶紫金牛
- 黄细辛
- 棘针
- 密陀僧
- 乌骚风
- 牛耳大黄叶
- 掐不齐
- 花椒
- 娃娃拳
- 家麻树
- 矮叶书带蕨
- 地黄瓜
- 乌骨麻
- 吴茱萸根
- 紫金标
- 金不换
- 网脉旋蒴苣苔
- 鸥
- 荠薴
- 乔木紫珠
- 贵州落地金钱
- 长柄秋海棠
- 鹊
- 长叶柄野扇花
- 八角枫根
- 黄草乌
- 红直獐牙菜
- 黄根
- 鬼目
- 亮叶桦皮
- 广西九里香根
- 黄果茄
- 白栎蔀
- 双肾藤
- 南瓜根
- 秦艽
- 刺蜜
- 厚朴子
- 楸木皮
- 甘草节
- 黄藤叶
- 荞麦
- 半边菜
- 狗脑
- 九里香
- 猪毛
- 黄斑龙胆
- 鸡内金
- 葫芦茶
- 杜梨
- 太白三七
- 红根草
- 头巾草
- 七叶胆
- 祁连山圆柏
- 鸱鸺
- 大叶山桂
- 吐铁
- 枇杷
- 雪参
- 乌龙摆尾
- 普贤菜
- 牛皮
- 鳕鱼
- 乌头叶蛇葡萄
- 土马鬃
- 荷莲豆草
- 华中五味子
- 崖松
- 野核桃仁
- 水冬瓜
- 银柴胡
- 海马
- 水玉簪
- 鱼香根
- 狭叶海金沙
- 红参
- 广东万年青
- 地黄花
- 裕民贝母
- 华风车子
- 黄花苜蓿
- 对马耳蕨
- 黄桷叶
- 绵羊角
- 华南铁角蕨
- 冬青子
- 荭草
- 太白鹿角
- 水龙胆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