橘叶巴戟
《中华本草》:橘叶巴戟
拼音注音
Jú Yè Bā Jǐ
别名
橘叶鸡眼藤、水冬瓜、椿根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海巴戟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rinda citrifolia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挖根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海巴戟,灌木至小乔木,除叶片下面的脉腋有束毛外,全部无毛,小枝粗壮,钝口棱柱形。叶对生;叶柄长5-12mm;托叶长5-12mm,膜质: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广椭圆形,长10-25cm,宽5-10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阔楔形,膜质。头状花序常与叶对生,球形,稀长椭圆形,多花;总花梗长1-2cm;萼筒长约3mm,先端截平;花冠白色,漏斗形,花冠筒长7-12mm,喉部被毛,先端5裂,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5-8mm;雄蕊5,稍伸出。聚合果长卵形或球形,长2.5-4cm,熟时白色或黄色,有时最下部的小核果的宿存花萼扩大成叶状;小核卵形,扁平,边缘有翅。花、果期1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岸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(西沙群岛)、海南。
化学成分
海巴戟根含2-甲基-7-羟基-8-甲氧基蒽醌(2-methyl-7-hydroxy-8-methoxy-anthraquinone)。
药理作用
海巴戟嫩叶中的乙醇提取物,体外试验表明,对人蛔虫有良好的驱肠虫作用。
性味
苦;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痢疾;肺结核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美丽兔尾草
- 花楸
- 花点草
- 金刚散
- 莱菔子
- 红葱
- 华东瓶蕨
- 昆明鸡血藤根
- 罗汉果
- 石龙芮子
- 亮叶冬青根
- 黄栎
- 紫荆花
- 白豆蔻
- 银叶柳
- 松木皮
- 木通
- 羊耳朵叶
- 小叶买麻藤
- 四照花皮
- 山漆树
- 蓝花龙胆
- 百草霜
- 小苏苏棵花
- 白贝
- 松打七
- 羊胡髭草
- 鱼尾葵
- 野漆树根
- 芒硝
- 木棉
- 木蜡树叶
- 大种半边莲
- 一窝鸡
- 金丝带
- 报春花
- 粘毛黄花稔
- 马乳
- 大花糙苏
- 白藤
- 红鸡踢香根
- 金丝桃果实
- 紫萁
- 圆叶锦葵
- 石楠
- 松香
- 桃儿七果
- 绵毛金腰
- 山狸子肉
- 黄稔根
- 凹瓦韦
- 独龙
- 箭刀草
- 九里香根
- 蝼蛄
- 刺菱
- 土贝母
- 金丝杜仲
- 棣棠花
- 锡叶藤
- 蜘蛛蜕壳
- 山甘草根
- 细沙虫草
- 红皮
- 地笋
- 土百部
- 关苍术
- 大风艾
- 辣子草
- 量天尺
- 细叶大戟
- 山矾叶
- 青灰叶下珠
- 罗布麻
- 竹头草
- 中华绣线梅
- 石筋草
- 刺山茶果
- 橄榄根
- 母菊
- 木瓜根
- 金丝矮陀陀
- 蓝萼香茶菜
- 蓝猪耳
- 蟾皮
- 马钱子
- 木本猪毛菜
- 红榔木
- 山黄菊
- 石岩鸡
- 三叶委陵菜
- 猫须草
- 密马
- 桑根
- 石蕊
- 林背子
- 桦叶荚蒾
- 地黄瓜
- 天胡荽
- 小毛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