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叶木姜子根
《中华本草》:红叶木姜子根
拼音注音
Hónɡ Yè Mù Jiānɡ Zǐ Gēn
别名
樟树根、油炸条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载有野春桂,云:"野春桂花倮罗持售于市,见其折枝,红干独劲,绿叶未生,擎来圆紫苞,迸出金粟。滇俗佞佛,供养无虚,但有新萼,俱作天花也。"上述记载为较嫩植物,茎红色,尚未生叶,已有圆紫花苞。再观察附图形态,证明野春桂即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tsea rubescens Lec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阴干。
原形态
红叶木姜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4-10m。小枝无毛;顶芽圆锥形,鳞片无毛或仅上部有稀疏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8-18mm,无毛;叶片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,长3.5-7cm,宽1.5-3.5cm,两端渐狭或先端圆钝,膜质,下面淡绿色,两面均无毛;嫩枝、叶脉、叶柄常为红色。伞形花序腋生;花单性,雌雄异株;每一花序有雄花10-12朵,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,花梗密被灰黄色柔毛,花破裂片6,黄色,宽椭圆形,长约2mm,先端钝圆,外面中肋有微毛或近无毛,内面无毛,能育雄蕊9,花丝短,无毛,黄色,退化雌蕊细小,无毛,柱头2裂;雌花较小,花被裂片长2mm,雌蕊无毛,长2mm,子房卵形。果圆球状,黑色,直径约5mm,梗长0.8-1cm,先端稍增粗,有疏柔毛。花期3-4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常绿阔叶林中空隙处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止痛。主感冒头痛;风湿骨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赤胫散
- 华千金藤
- 野黄麻
- 茴香虫
- 六道木
- 南鹤虱
- 鼠妇
- 马尾伸筋
- 化香树
- 三点金草
- 山白菊
- 丁锅树叶
- 绵萆薢
- 马蓼
- 赖草
- 海藻
- 胡枝子
- 大活
- 云南双盾木
- 丁香蓼
- 厚朴
- 蛎菜
- 地柏叶
- 水芹
- 慈姑花
- 巴山虎
- 老鼠耳
- 鳞瓦韦
- 树腰子
- 蚕豆壳
- 叉枝藻
- 丢了棒
- 大叶钩藤根
- 六蛾戏珠
- 刺人参
- 核桃青龙皮
- 白线薯
- 臭梧桐
- 假鹰爪根
- 狭叶垂头菊
- 小接筋草
- 红豆七
- 尖耳贯众
- 单头紫菀
- 尖尾风
- 海鹞鱼胆
- 炙红芪
- 红麸杨根
- 四方拳草
- 亮叶桦
- 诃子核
- 药老
- 黑芝
- 野棕
- 石碱
- 鲎
- 青蟹
- 榔榆茎
- 梅叶
- 黄山五叶参
- 滇瑞香
- 豆瓣绿
- 白绿叶
- 地涩涩
- 石莲
- 羊胲子
- 石腊竹
- 石枣子
- 长果山橙
- 接筋草
- 翠雀花
- 山蚂蝗
- 鸢胆
- 紫贝
- 中华胡枝子
- 血藤
- 樟树叶
- 三丫苦叶
- 胡杨
- 大叶山桂
- 见风消
- 陈仓米
- 麋肉
- 匍匐滨藜
- 飘拂草
- 消石
- 笔仔草
- 青头菌
- 红门兰
- 红石耳
- 猫须草
- 神黄豆
- 唐古特青兰
- 地菍根
- 藤麻
- 葛菌
- 倒挂牛
- 乌桕木根皮
- 柠条子
- 路郎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