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石耳
《中华本草》:红石耳
拼音注音
Hónɡ Shí ěr
别名
红石耳子、石耳子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耳科植物红腹石耳的地衣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mbilicaria hypococcinea(Jatta)Lia-no[Gyrophora hypococcinea Jatta]采收和储藏:夏季雨后或细雨天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地衣体单片状,近圆形,直径可达2-3.6cm。裂片边缘撕裂状或稍向上翘起;上表面灰褐色、黑褐色至浅污黑色,无光泽;下表面光滑,裸露,具少数假根,假根圆柱状;近中央脐部呈深红色、番红色、橘红色,由中央至边缘色泽渐淡,连缘呈暗淡紫褐色。子囊盘散布于上表面,直径约2mm.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高山带的岩石表面,单生或成片生长。也见于岩石缝中的风化石砾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西藏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地衣体单叶状,不规则圆形,直径1-3(-6-5)cm,边缘瓣裂,有时有小穿孔。上表面灰褐色或褐色,连缘色较深,平滑或有皱褶,中央脐外稍突起,下表面近脐周围呈橘红色、锈红色、边缘近于黑色,无或有少数假根。子囊盘圆形,黑色,密集在上表面。质脆,易碎。
化学成分
地衣体含石茸酸(gyrophoric acid),黑荼渍素(atranorin),苔色酸甲酯(methyl orsellinate)和苔色酸乙酯(ethyl orsellinate),苔色酸(orsellinic acid),β-苔黑酚酸甲酯(methyl β-orcinolcarboxylate), 松萝酸(usnic acid),2,2-双[(1,8-二基-3-甲基)茵醌]
性味
微苦;性平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理气健胃;利水消胀。主消化不良;腹痛;痢疾;疳积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石耳
拼音注音
Hónɡ Shí ěr
别名
石耳子、黄底石耳
来源
地衣类石耳科石耳属植物红腹石耳Gyrophora hypocrocina Jatta,以叶状体入药。夏季雨后或细雨天采收,除去杂物,晒干。
性味
淡、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健胃消食,理气止痛。用于消化不良,小儿疳积,腹胀,腹痛,痢疾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备注
(1)同属植物[b]黑石耳[/b]Gyrophora ternata Ach.与前种近似,可作红石耳的类同品入药。皮果衣属植物[b]皮果衣[/b]Dermatocarpon miniatum (L.) Mann.与上种形态相似,也作红石耳的类同品入药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红石耳
拼音注音
Hónɡ Shí ěr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脐衣科植物红腹脐衣的子实体。雨后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红腹脐衣,又名:红腹石耳、黄底石耳。
地衣体成叶状,轮廓不规则,直径13~28毫米,边缘裂片很深,近于多叶,常有穿孔,裂片稍向上卷,干燥后脆而易碎。上表面苍白灰色至暗灰色,一般边缘较深,老朽者呈微棕灰色;平坦或有不规则形的隆起,脐背突起,色较浅,皱缩成隆起而不规则形的脊。下表面橙红色,微带黄棕色,边缘暗棕色,无假根,常有小凹陷,局部有微小的网状凹纹。脐的直径2.5~3毫米。
生境分布
生高山石上。分布陕西、山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朱红革壳衣含10余种氨基酸。
性味
淡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健胃消食,利水消胀,驱虫。治消化不良,腹痛,痢疾,小儿疳积,痞块,蛔虫病,白带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①治小儿疳积,痞块,蛔虫症:红石耳二至五钱,开水泡胀,用菜油炒后再加开水煎煮,连汤服。
②治消化不良,胃腹胀痛:红石耳五钱,太白米、太羌活各二钱,桃耳七八分,水煎服。
③治痢疾腹痛,疳积:红石耳三钱,朱砂七二钱,太白米五分,水煎服,红白糖为引。
备注
此外,还有下列两种,同等入药。[b]盘形石耳[/b],表面暗褐色,里面褐色。[b]朱红革壳衣[/b],表面灰白色,里面黄褐色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亚婆潮
- 金丝桃
- 金发草
- 金牛七
- 岩泽兰
- 金丝猴
- 六道木
- 六股筋
- 优若藜
- 金橘根
- 岩萝卜
- 金丝带
- 亚泵礴
- 金瓜核
- 金丝草
- 凌霄
- 柳白皮
- 豇豆
- 凉薯
- 酱头
- 酒酿
- 原蚕蛾
- 岩乌头
- 林背子
- 金丝梅
- 柳叶蒿
- 岩丸子
- 岩扫把
- 向阳花
- 柳叶菜
- 角叉菜
- 重楼
- 兰花根
- 岩胡椒
- 金瓜草
- 金沙草
- 六蛾戏珠
- 金刚大
- 角果木
- 圆柏叶
- 金丝莲
- 金樱子
- 元宝槭
- 金珠柳
- 金丝刷
- 金牛草
- 林檎根
- 柳叶藓
- 勒管草
- 栗寄生
- 兰石草
- 夜关门
- 六棱麻
- 岩枣树
- 钓樟根皮
- 岩梭花
- 金叶柃
- 兰竹参
- 金爪儿
- 金猫头
- 李树胶
- 金不换
- 六棱菊
- 金榭榴
- 原蚕子
- 亚罗椿
- 岩豆根
- 柳杉叶
- 金果榄
- 夜明砂
- 金丝藤
- 夜花藤
- 冷毒草
- 向日葵叶
- 金刚刺
- 栎叶槲蕨
- 金甲豆
- 金合欢
- 金刷把
- 金沸草
- 金樱叶
- 廉姜
- 豆蔻花
- 鹿肾
- 高粱七
- 鳣鱼肝
- 酒药花
- 岩蜈蚣
- 岩白菜
- 岩筋菜
- 咬人狗
- 柳兰叶风毛菊
- 云雾七
- 金樱花
- 原蚕沙
- 金环蛇
- 金光菊
- 岩山枝
- 金刚散
- 金凤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