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仙透骨草
《中华本草》:凤仙透骨草
拼音注音
Fènɡ Xiān Tòu Gǔ Cǎo
别名
透骨草、凤仙梗、凤仙花梗、凤仙花秸、凤仙花杆
出处
本品原植物形态描述始见于《救荒本草》,名“小桃红”。《本草正》云:“(凤仙花)善透骨通窍,故又名透骨草。”《纲目拾遗》谓:“凤仙花,一名透骨草,以其性利,能软坚,故有此名。”又于透骨草条下记载:“汪连仕《采药书》:透骨草仿佛马鞭之形,大能软坚。取汁浸龟板能化为水……按凤仙白花者亦名透骨白,追风散气;红花者名透骨红,破血堕胎,亦有透骨之名,非一物也。”可见,古代已将凤仙花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mpatiensbalsaminaL.采收和储藏:夏秋间杆植株生长茂盛时割取地上部分,除去叶及花果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凤仙花 一年生草本,高40-100cm。茎肉质,直立,粗壮。叶互生;叶柄长约1-3cm,两侧有数个腺体;叶片披针形,长4-12cm,宽1-3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有锐锯齿,侧脉5-9对。花梗短,单生或数枚簇生叶腋,密生短柔毛;花大,通常粉红色或杂色,单瓣或重瓣;萼片2,宽卵形,有疏短柔毛;旗瓣圆,先端凹,有小尖头,背面中肋有龙骨突;翼瓣宽大,有短柄,2裂,基部裂片近圆形,上部裂片宽斧形,先端2浅裂;唇瓣舟形,被疏短柔毛,基部突然延长成细而内弯的距;花药钝。蒴果纺锤形,熟时一触即裂,密生茸毛。种子多数,球形,黑色。
生境分布
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:茎长柱形,有少数分枝,长30-60cm,直径3-8mm,下端直径可达2cm。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干瘪皱缩,具明显的纵沟,节部膨大,叶痕深棕色。体轻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中空,或有白色、膜质髓部。气微,味微酸。以色红棕、不带叶者为佳。[br]显微鉴别:1.茎横切面:表皮外被薄的角质层,并有非腺毛。厚角细胞4-5列。皮层少数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。内皮层细胞有时有淀粉粒。中柱鞘由1-3列薄壁细胞组成。韧皮部狭窄,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,髓宽阔,约占茎半径的2/3,少数细胞含草酸钙针晶。[br]2.茎表面观:表皮细胞外侧平周壁微显角质纹理;无气孔。非腺毛由1-8-20个细胞组成,直径24-42μm,有的具短分枝,表面有角质线纹。
化学成分
茎含山柰酚-3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gluco-side),槲皮素-3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glucoside),蹄纹天竺素-3-葡萄糖甙(pelargonidim-3-gluccoide),矢车菊素-3-葡萄糖甙(cyanidin-3-glucoside)及飞燕草素-3-葡萄糖甙(delphinidin-3-glu-coside)等。 全株还含芹菜索4'-O-D-呋喃木糖基(1→4)-O- D-吡喃葡萄糖甙(apigenin-4'-O- D-xylofuranosyl(l→4)-O-D-glucopy-ranooide)]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温;小毒
鉴别
取本品粉末1g,加甲醇10ml,浸泡2小时,并时时振摇,滤过。取滤液2ml,加2%铁氰化钾-2%三氯化铁试剂(两种溶液临用时等量混合)2-3滴,显蓝色。(检查酚类)
功能主治
祛风湿;活血;解毒。主风湿痹痛;跌打肿痛;闭经;痛经;痈肿;丹毒;鹅掌风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;煎汤,3-9g;或鲜品捣汁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汤熏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光里白
- 五除叶
- 桃胶
- 鹿角霜
- 沙参
- 穗花杉根
- 肾子藤
- 走马胎
- 石羊菜
- 大头陈
- 桐叶千金藤
- 石楠
- 戟叶石苇
- 大百解薯
- 尖尾风根
- 华中瘤足蕨
- 西藏花木通
- 光梗丝石竹
- 西藏水黄连
- 西藏凤仙花
- 西藏桃叶珊瑚根
- 苏土藁本
- 鸨肉
- 肉郎伞
- 尖齿耳蕨
- 甜橙
- 螳螂
- 粉叶地锦
- 野辣子
- 西南鹅掌柴
- 美味牛肝
- 露水草
- 轮叶马先蒿
- 铜脚威灵仙
- 蒲蒻
- 点乳冷水花
- 小狗脊
- 细叶铁线莲
- 山核桃叶
- 石腊竹
- 雀瓮
- 菊三七
- 乌蔹莓
- 黄颡鱼颊骨
- 云南美登木
- 猴楠
- 血苋
- 穗花蛇菰
- 苦荞头
- 云南冻青叶
- 蜻蜒兰
- 黑面叶
- 鳢鱼肠
- 宝盖草
- 木香花
- 偷筋草
- 乌贼鱼腹中墨
- 玉蜀黍根
- 落地荷花
- 倒吊笔叶
- 榆树
- 猪蹄
- 苦茄
- 甜果藤
- 盐肤木根
- 黄蜀葵根
- 黄龙须
- 通脉丹
- 苦苣根
- 麻风树
- 八角莲
- 猕猴梨
- 白薯莨
- 山荸荠
- 钗子股
- 红花苗
- 青灰叶下珠
- 赛北紫堇
- 红香藤
- 金边兔耳
- 蜘蛛网
- 葎草根
- 马蹄甲
- 皱叶狗尾草
- 丁香蓼根
- 枳椇叶
- 番石榴树皮
- 蔷薇枝
- 僵蛹
- 披针叶毛茛
- 黑升麻
- 水蛭
- 毛叶楼梯草
- 松油
- 澜沧扁担杆
- 水苏根
- 毒根斑鸠菊
- 老虎耳
- 小果千金榆
- 干冬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