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合花
《中华本草》:百合花
拼音注音
Bǎi Hé Huā
英文名
flower of Greenish Lily
出处
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百合、卷丹、山丹或川百合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Lilium brownii F. E.Brown ex Miellezvar.viridulum Baker[L.browniiF.E.Brownex Miellez var.colchesteri(Van Houtt.)Wils.ex Elwes ] 2.Lilium lancifolium Thunb. [L.tigrinum Ker-Gawl.] 3.Liliumpumilum DC.[L.tenuifolium Fisch.] 4.Lilium davidii Duch.采收和储藏:6-7月采摘,阴干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百合,多年生草本,高70-150cm。茎上有紫色条纹,无毛;鳞茎球形,直径约5cm,鳞茎瓣广展,无节,白色。叶散生,具短柄;上部叶常小于中部叶,叶片倒披针形至倒卵形,长7-10cm,宽2-3cm,先端急尖,基部余窄,全缘,无毛,有3-5条脉。花1-4朵,喇叭形,有香味;花被片6,倒卵形,长15-20cm,宽3-4.5cm,多为白色,背面带紫褐色,无斑点,先端弯而不卷,蜜腺两边具小乳头状突起;雄蕊6,前弯,花丝长9.58-11cm,具柔毛,花药椭圆形,丁字着生,花粉粒褐红色;子房长柱形,长约3.5cm,花柱长11cm,无毛,柱头3裂。蒴果长圆形,长约5cm,宽约3cm,有棱。种子多数。花、果期6-9月。 2.卷丹 多年生草本,高1-1.5m。鳞茎卵圆状扁球形,高4-7cm,直径5-8cm。茎直立,淡紫色,被白色绵毛。叶互生,无柄;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-20cm,宽0.5-2cm,向上渐小成苞片状,上部叶腋内常有紫黑色珠芽。花3-6朵或更多,生于近顶端处,下垂,橘红色,花蕾时被白色绵毛;花被片披针形向外反卷,内面密被紫黑色斑点;雄蕊6,短于花被,花药紫色;子房长约1.5cm,柱头3裂,紫色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,长3-4cm。种子多数。花期6-7月,果期8-10月。3.山丹 多年生草本,高20-60cm。鳞茎圆锥形或长卵形,直径1.8-3.5cm,具薄膜,鳞瓣长圆形或长卵形,长2-3.5cm,宽0.7-1.2cm,白色。叶散生于茎中部,无柄;叶片条形,长3-10cm,宽1-3mm,无毛,先端锐尖,基部渐窄,有1条明显的脉。花一至数朵,生于茎顶或在茎端叶腋间,俯垂,鲜红色或紫红色;花被片6,长3-4.5cm,宽5-7mm,内花被片稍宽,反卷,无斑点或有少数斑点,蜜腺两边有乳头状突起;雄蕊6,短于花被,花丝无毛,花药长椭圆形,黄色,具红色花粉粒;子房圆柱形,长约9mm,花柱比子房长1.5-2倍。蒴果长圆形。花期7-8月,果期8-10月。 4.川百合 多年生草本,高约1.5m。鳞茎球形,直径2-4cm,白色。茎直立,具小突起或稀疏的锦毛。叶散生,中部密集;叶片条形,长6-10cm,宽2-3mm,两面无毛,边缘反卷并有明显的小乳头状突起,叶腋处具白色绵毛,中脉明显。花单生或2-8朵成总状排列,下垂,橙黄色,直径5-8cm;花梗长3-6cm,具披针形叶状苞片;花被片6,长圆形,长4-6cm,宽1cm左右,向外反卷,具紫色斑点,外面具稀绵毛,蜜腺两边具毛和乳头状突起;花丝无毛,花药长圆形,长1.4-1.6cm,花粉深橘红色;花柱长为子房的2倍。蒴果长椭圆形,长3.5cm,直径1.7-2cm。花期7-8月,果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900m以下的山坡草丛、石缝中或村舍附近。也有栽培。2.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林缘路旁及山坡草地。3.生于海拔400-2500m的山坡、林下及山地岩石间。 4.生于海拔850-3200m的山坡草地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2.分布于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 3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山东、河南等地。 4.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1.卷丹 花粉含已糖激酶(hexokinase),还含蛋白质21.29%,脂肪12.43%,淀粉3.61%,还元糖11.47%,维生素B1443μm%,B21829μm%,泛酸306μm%,维生素C21.2mg%,并含β-胡萝卜素等。 2.山丹 花含β,β-胡萝卜素(β,β-carotene),(3S,5R,3'S,5'R)-辣椒红素酯[(3S,5R,3'S,5'R)-capsanthin ester],正-二十九酸(n-nonacosane),正-二十七酸(n-heptacosane),正-二十五酸(n-pentacosane),正-二十七酸(n-tricosane)。
性味
甘;苦;微寒
归经
肺
功能主治
清热润肺;宁心安神。主咳嗽痰少或粘;眩晕;夜寐不安;天疱湿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滇南本草》:“味酸者,剑肺,有风邪者忌用。”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止咳嗽,利小便,安神宁心定志。2.《纲目》:治小儿天疱湿疮,暴干研末,菜子油涂。3.《要药分剂》:润肺清火。4.《本草正义》:百合之花,夜合朝开,以治肝火上浮,夜不成寐,甚有捷效,不仅取其夜合之义,盖甘凉泄降,固有以靖浮阳而清虚火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合花
拼音注音
Bǎi Hé Huā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等的花蕾。
化学成分
参见"百合"条。
性味
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寒平,味甘微苦。"
归经
《滇南本草》:"入肺。"
功能主治
润肺,清火,安神。治咳嗽,眩晕,夜寐不安,天疱湿疮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止咳嗽,利小便,安神宁心定志。"
②《纲目》:"治小儿天疱湿疮,暴干研末,菜子油涂。"
③《要药分剂》:"润肺清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滇南本草》:"肺有风邪者忌用。"
复方
治老弱虚晕,有痰有火,头目昏晕:百合花三朵,皂角子七个(微焙)。或蜜或沙糖同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百药煎
- 豆瓣七
- 白饭树根
- 玳瑁肉
- 白豆蔻壳
- 白茅针
- 酢浆草
- 麻黄
- 马鹊树
- 白苞筋骨草
- 白英
- 白骨走马
- 白颖苔草
- 白藤
- 白蒿
- 白透骨消
- 白饭树叶
- 白鱼尾
- 白鹅膏
- 百部
- 苞蔷薇根
- 白蓝翠雀花
- 百味参
- 蜂药
- 白藨
- 白酒草
- 白萆薢
- 牛筋刺寄生
- 百蕊草根
- 破牛膝
- 白鹇
- 百合子
- 白菊花根
- 田麻
- 豆豉草
- 黑风藤
- 猫眼睛
- 芫青
- 药芹菜根
- 四大天王
- 黑藁本
- 马肠薯蓣
- 鼋甲
- 葡萄
- 铺地罗伞
- 皮袋香
- 黑顶卷柏
- 三叶铜钱草
- 钓樟枝叶
- 上山龙
- 三翅铁角蕨
- 乳花
- 鸢嘴
- 三棱草
- 丝瓜子
- 驹胞衣
- 肉穗草
- 绒毛桢楠
- 滇南鸟足兰
- 三叶枫
- 长梗排草
- 三叉苦
- 三叶鬼针草
- 三枝叶
- 三对节
- 三月花
- 三分三
- 荛花
- 十两叶
- 戎盐
- 双剪菜
- 伞花马钱
- 人参须
- 三七叶
- 三叉虎根
- 三叶罗伞
- 狨
- 榕树胶汁
- 伸筋藤
- 蚺蛇胆
- 软骨藻
- 绒白乳菇
- 升药底
- 三加
- 丝瓜叶
- 参须
- 入地金牛
- 伞形梅笠草
- 如意草
- 柔毛水杨梅
- 三叶海棠
- 蚺蛇膏
- 伤寒草
- 三匹箭
- 三尖杉根
- 三棱马尾
- 三叶茶
- 三楞草
- 薄雪草
- 三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