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肚花
《中华本草》:佛肚花
拼音注音
Fó Dù Huā
别名
华东佛、肚苣苔、岩青菜、石燕三七、金丝草、虎皮、岩白菜、小荷草
英文名
Herb of Chien Briggsia
出处
出自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浙皖粗筒苣苔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riggsia chingii Chun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浙皖粗筒苣苔 多年生草本。叶全部基生;叶柄长1.2-4cm,被犭色绵毛;叶片椭圆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4-10cm,宽2-2.5cm,先端钝,基部宽楔形,稍不对称,边缘有锯齿,上面密被短柔毛,下面沿叶脉密被锈色绵毛,其余部分疏生短柔毛。花葶2-4条,高10-16cm;聚伞花序1-2次分枝,每花序具1-5花;花序梗长11-17cm,疏被锈色绵毛;苞片2,狭倒卵形至线状披针形,被毛;花萼长约1cm,5裂至基部,外面密被锈色绵毛;花冠紫红色,长约4cm,外面疏被短柔毛,内面具紫色斑点,下方肿胀,上唇2裂,裂片圆形,下唇3裂,裂片长圆形;雄蕊4,花药成对连着;花盘环状;子房狭线形,长约9mm,花柱短,被微柔毛。蒴果倒披针形,长4.5-7cm,先端具短尖头。种子多数,细小,表面光滑。花期8-9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000m的潮湿岩石上及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及江西。
性味
味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活血消痈。主感冒头痛;劳伤;筋骨酸痛;痈疮;无名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;或取汁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佛肚花
拼音注音
Fó Dù Huā
别名
岩白菜,虎皮、小荷草。
出处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苦苣苔科植物佛肚花的全草或根。夏、秋采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叶基生,平展贴生于岩面上;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上面密被白色柔毛,下面脉上密被黄褐色绒毛,网咏明显,边缘有不整齐钝齿。花梗从叶丛中抽出,长12~15厘米,顶端常有叶状苞片5,其上有数花呈伞状;萼5裂,卵形,顶端急尖,边缘疏生锯齿;花冠淡红紫色,5裂,2唇形,裂瓣顶端钝圆;雄蕊4,内藏;花盘明显,圆柱形;子房上位。长蒴果熟时5瓣裂。花期8~9月。果期10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潮湿的山坡林下裸岩上和阴湿的峭壁上。
性味
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解表,祛风,活血,消肿毒。
复方
①治痈、无名肿毒:鲜佛肚花捣烂外敷。
②治劳损、筋骨酸痛:佛肚花根四至五钱,水煎,冲黄酒,红糖服。
③治外耳道渗出性湿疹:鲜佛肚花全草捣烂,取汁滴敷患处。
④治小儿惊风、感冒头痛:佛肚花全草四至五钱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咸酸蔃
- 四川苦丁茶
- 假蓝靛
- 石风丹
- 直杆蓝桉叶
- 藤槐
- 翼核果
- 糯稻根
- 圆叶母草
- 拔毒散
- 藜茎
- 硬皮马勃
- 金腰燕
- 姬蕨
- 金剪刀草
- 榔榆茎叶
- 榔榆叶
- 海鳗卵
- 玉蜀黍根
- 栀子花
- 水龙胆草根
- 浙皖粗筒苣苔
- 栗子
- 桑枝
- 小扁草
- 柳叶亚菊蒿
- 三叶青
- 莲生桂子草根
- 卤碱
- 漏斗瓶蕨
- 刺南蛇藤
- 家独行菜
- 飞蛾树
- 椴叶独活
- 栾华
- 单花芥
- 仙掌子
- 细叶鼠曲草
- 紫苏子
- 柳白皮
- 菜头肾
- 苍山橐吾
- 野鸦椿根
- 三叶排草
- 麻腐
- 虱婆草
- 过江龙子
- 柿花
- 柏子仁
- 野酒花
- 红白二丸果
- (鱼彭)鱼鳃
- 曲枝天冬
- 蓼实
- 黄藤叶
- 大飞扬草
- 石香葇
- 虎肾
- 莿(木冬)
- 宁波溲疏
- 大红袍
- 地骷髅
- 木荷
- 大散血
- 猬脑
- 叉枝鸦葱
- 离根香
- 山樱桃
- 胡颓子
- 山莨菪
- 桦木皮
- 苦天茄
- 升麻
- 灰贯众
- 苦刺
- 葫芦巴
- 桦叶荚蒾
- 石楠
- 大叶千里光
- 蛇含石
- 桂花枝
- 花酸苔
- 山菠萝根
- 红娘子
- 松寄生
- 黄果茄
- 睡菜
- 刻裂紫堇
- 华中瘤足蕨
- 野猪头骨
- 雀麦米
- 猩猩木
- 小接骨丹
- 广石豆兰
- 乌鳢
- 金背枇杷果
- 三台红花
- 黄筒花
- 车前草
- 鳍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