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南星
《中华本草》:花南星
拼音注音
Huā Nán Xīnɡ
别名
由拔、大叶天南星、大叶半夏、蛇磨芋、南星七、虎爪南星、绿南星、半边莲、独脚莲、虎芋、麻芋子、血理箭、芋儿南星、黑南星、蛇杆棒、金半夏、狗爪半夏、花包谷、烂屁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浅裂南星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isaema lobatum Engl.[A.lobatum Engl.var.rosthornianum Engl.;A. lobatumEngl. Var.latisectum Eng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茎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浅裂南星,多年生草本。块茎近球形,直径约4cm。鳞叶线状披针形,最上的长12-15cm,先端锐尖或钝。叶1或2,叶柄长17-35cm,下部具鞘,黄绿色,有紫色斑块,形如花蛇;叶片3全裂,中裂片长圆形或椭圆形,基部狭楔形或钝,长8-22cm,宽4-10cm,具1.5-5cm的长柄;侧裂片无柄,不对称,长圆形,外侧宽为内侧的2倍,下部1/3具宽耳,长5-23cm,宽2-8cm;侧脉脉距约Icm,集合脉距边缘5mm。花序柄长较叶柄为短;佛焰苞外面淡紫色,管部漏斗状,喉部无耳,斜截形,骤狭为檐部;檐部被针形,狭渐尖,有时具长2-3cm的尾尖,深紫色或绿色,下萼或垂立。肉穗花序单性;雄花序花疏,雄花具短柄,花药2-3,药室青紫色,顶孔纵裂;雌花序圆柱形或近球形;各附属器具长约6mm的细柄,先端钝圆,直立。浆果,有种子3颗。花期4-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3300m的林下、草坡或荒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块茎扁圆形,直径2-5cm;表面深棕色。幼时可见周围着生小块茎,长大后小块茎即脱落而留有疤痕。气微,味辛、麻,刺舌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温;有毒
功能主治
燥湿;化痰;祛风;消肿;散结。主咳嗽痰多;中风口眼喎斜;半身不遂;小儿惊风;痈肿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(需经炮制后用)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阴虚燥咳及孕妇禁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露珠香茶菜
- 关白附子
- 鯆鱼
- 桑耳
- 刺郎果
- 头花杜鹃
- 金钱苦叶草
- 鹿胆
- 拐枣七
- 牛王肺筋草
- 紫背天葵草根
- 丁香根
- 红头草
- 长刺卫矛
- 牡蛎肉
- 大桫椤
- 鸦椿卫矛
- 黄稔根
- 缩砂蜜
- 沙糖根
- 玉米须
- 鲤鱼目
- 叶天天花
- 银鱼
- 清香桂
- 油鱼
- 西藏土连翘
- 半边旗
- 珍珠风
- 小棕包
- 野荔枝果
- 镰羽贯众
- 柚树寄生
- 葱白
- 建砂仁
- 酸石榴
- 三叶枫
- 木香花
- 薜荔汁
- 千屈菜
- 金钟花
- 泥胡菜
- 高粱七
- 两面青
- 小雪人参
- 血当归
- 榆树
- 蟾酥
- 芥子
- 杜鹃花根
- 毛茄
- 柄果槲寄生
- 荜茇
- 豺皮樟
- 樗白皮
- 丁锅树叶
- 断板龟
- 对叶林
- 肝风草
- 狗脚草根
- 光叶闭鞘姜
- 海仙人掌
- 杭州荠薴
- 豪猪千
- 九节茶
- 假地豆
- 尖顶羊肚菜
- 茎花来江藤
- 苦蘵
- 牡荆根
- 木槿子
- 楠木
- 七叶子
- 山菠萝根
- 软枣子
- 山大刀根
- 山藤藤秧
- 神曲
- 莳萝子
- 水茴香藻
- 盐胆水
- 问题特
- 乌桕叶
- 蟅虫
- 小白棉
- 云南重楼
- 欧活血丹
- 铁扫帚
- 山小橘
- 黄花紫丹参
- 白猪鼻孔
- 崇澍蕨
- 二郎剑
- 石草鞋
- 樟梨子
- 小旋花
- 天门冬
- 刺齿凤尾蕨
- 阳桃根
- 玉兰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