匙叶草
《*辞典》:匙叶草
拼音注音
Chí Yè Cǎo
别名
海赤芍、海萝卜、海金花、土地榆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福建中草药》
来源
为白花丹科植物补血草的根或全草。根全年可采;全草夏、秋采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肉质,肥厚。茎单一,高20~40厘米,下部呈红色。根生叶簇生呈莲座状,匙形,长3~5厘米,宽1.3~1.7厘米,先端钝,有一突尖,基部渐狭成具翅的柄,基部及叶脉呈红色,无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多次两歧分枝,分枝处有苞片2枚,披针形,淡棕色:花侧生,数朵密集成穗状,每花具椭圆形的苞片;花萼白色,漏斗状,缘部5浅裂,折叠;花瓣5,淡黄色;雄蕊5,生于花冠基部;花柱5,分离。果实具5棱,包于宿萼内。
生境分布
生于海滨地带。分布我国沿海各地。
性味
苦,微寒。
功能主治
祛湿,清热,止血。
复方
①治痔疮下血:鲜匙叶草根二两,猪肉水炖服。
②治脱肛:鲜匙叶草全草四两,水煎坐浴。
③治湿热便血及血淋:鲜匙叶草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
④治血热月经过多:鲜匙叶草根一两。水煎服。
⑤治湿热带下:鲜匙叶草根五至七钱。冲糖五钱,水煎服。
⑥治背痈:鲜匙叶草根二两,酒炖服;渣调糯米饭捣烂外敷。(性味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匙叶草
拼音注音
Chí Yè Cǎo
别名
红客妈叶、红虾蟆叶
出处
出自《福建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龙胆科植物匙叶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touchea fokiensis Franc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-30cm。全株光滑无毛,茎不分枝。叶大部分基生,平铺地面;具短柄,柄有翅;叶片倒卵状匙形,长8-10cm,宽3-6cm,先端圆形,基部渐狭成短柄,边缘具微波状齿,下面羽状叶脉明显;茎生叶对生,2-3对,无柄,匙形,长1.5-2cm,宽0.7-7cm,先端钝,基部圆,半抱茎,边缘具波状齿。轮生聚伞花序,每轮有花5-8朵,每花下有2枚小苞片,苞片线状披针形;花梗长8-10mm;萼筒短,花萼4深裂至基部,裂片线状披针形;花冠钟形,半裂,淡绿色,长1-1.2cm;雄蕊4,着生于花冠裂片间弯曲处,与裂片互生;子房不完全2室,无柄,花柱短,腺体轮状着生于子房基部。蒴果无柄,上半部扭曲,具宿存的喙状花柱。种子多数,深褐色,表面具纵脊状突起。花、果期3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800m的山坡路边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苦;辛;性寒
归经
肺;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活血化瘀;清热止咳。主腹内血瘀痞块;劳伤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15g。
复方
①治痔疮下血:鲜匙叶草根二两,猪肉水炖服。②治脱肛:鲜匙叶草全草四两,水煎坐浴。③治湿热便血及血淋:鲜匙叶草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④治血热月经过多:鲜匙叶草根一两,水煎服。⑤治湿热带下:鲜匙叶草根五至七钱,冰糖五钱,水煎服。⑥治背痈:鲜匙叶草根二两,酒炖服;渣调糯米饭捣烂外敷。(性味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鱼肠草
- 降龙草
- 扁藤叶
- 河鲀鱼
- 梧桐根
- 红花雪莲花
- 草血竭
- 赛莨菪
- 口蘑
- 大籽蒿
- 黑石珠
- 小鱼眼草
- 小花梾木
- 朝鲜当归
- 紫绿草
- 黄花香茶菜
- 黄藁本
- 腐婢根
- 小檗
- 红蒿枝
- 百里香
- 莲子草
- 台湾磨盘草
- 浙江过路黄
- 蕤仁
- 黎辣根
- 杏枝
- 文蛤
- 霸王七
- 光梗丝石竹
- 虎掌草叶
- 竹叶椒
- 大花威灵仙
- 野鸡脑
- 鸱肉
- 大青
- 慈姑叶
- 脆骨风
- 梨枝
- 白牛胆
- 角茴香
- 白猪栗根
- 黄矾
- 药用小阴地蕨
- 黄背草果
- 乌桕
- 黑山蔗
- 秋枫
- 鳑魮鱼
- 蜥蜴
- 小叶密花远志
- 鹬肉
- 对对参
- 竹鼠子牙
- 红花山牵牛
- 玉溪天仙藤
- 榠樝
- 东北溲疏
- 广西过路黄
- 鸢脑
- 羊角藤
- 山黄麻
- 海燕
- 午时花
- 刀灰树
- 糙叶树
- 山辛夷
- 松橄榄
- 马铃薯
- 楤木叶
- 新疆卫矛
- 橙子
- 湖北海棠
- 红轮千里光
- 酸藤果
- 韭菜莲
- 了哥利
- 罗勒子
- 钻地风
- 大粘药
- 蛇不见
- 纤毛婆婆纳
- 酸梅簕
- 狗爪豆
- 土附子
- 八目鳗
- 秀丽野海棠
- 白鹇
- 鬣羚角
- 交剪草
- 柠条子
- 杉叶藻
- 山油麻
- 多鳞鳞毛蕨
- 石荠苎
- 王瓜
- 小紫金牛
- 栾樨
- 化气兰
- 白扁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