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味藤
《中华本草》:五味藤
拼音注音
Wǔ Wèi Ténɡ
别名
丢了棒、象皮藤、一摩消、五马巡城、蝉翼木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远志科植物蝉翼藤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curidaca inapfondiculata Hassk.[S.tavoyana Wall.ex Benn]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集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蝉翼藤 攀援灌木,长达6m。小枝细,圆柱形,被紧贴的短伏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8mm,被短伏毛;叶纸质或近革质,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7-12cm,宽3-6cm,先端急尖,基部钝至近圆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无毛或被紧贴的短伏毛,下面淡绿色,被紧贴的短奎毛,主脉在上表面凹陷,在背面隆起,侧脉10-12对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长13-15cm,被淡黄色短伏毛,苞片微小,早落;花小,淡紫红色,萼片5,外面3枚小,长圆状卵形,长约2mm,里面2枚大,花瓣状,长约7mm;花瓣3,侧生花瓣倒三角形,长达5mm,宽约2.5mm,基部与龙骨瓣合生,龙骨瓣近圆形,长约8mm,先端具一兜状附属物;雄蕊8,花丝于2/3以下合生成鞘,并与花瓣贴生,花药卵球形;子房近圆形,直径约lmm,花柱偏侧弯曲。翅果绿色,翅革质,近长圆形,长6-8cm,宽1.5-2cm,具多数弧形脉。果成熟时圆球形,直径0.7-1.5cm,果皮厚,坚硬,具明显的脉纹。种子1颗,卵形,直径约7mm,淡黄褐色。花期5-8月,果期10-12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。蝉翼藤为半荫性植物,生长需50%荫蔽度。喜高温高湿,气温在30℃,年降雨量1200mm以上,空气相对湿度70%的环境则生长繁茂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土层深厚,腐殖丰富的壤土为佳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秋后采收成熟种子。晾干后置于通风处贮藏。翌年3月即可播种。点播,行距20cm,种子粒距5cm,覆土盖草,浇水,经常保持土壤湿润。幼苗出土时,揭去盖草,插芒篡遮荫。当苗高30-35cm时,选阴雨天气移栽。按行株距200cm×200cm穴栽定植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海拔500-1100m的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表面灰白色或土黄色,有瘤状突起。断面皮部厚,木心淡黄色,有众多小孔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
辛;苦;凉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散瘀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风湿骨痛;急性肠胃炎;过敏性皮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;研末,1.5-3g。外用:适量,浸酒搽;或研末调敷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木屑
- 乌药子
- 五叶薯
- 凤尾猪鬃草
- 分心木
- 乌龟
- 五蕊寄生
- 伏毛山豆根
- 无名木皮
- 杜楝
- 毒芹根
- 鹅脚木叶
- 淡竹笋
- 扶桑
- 扶桑金星蕨
- 万年蒿
- 峨眉香科
- 发菜
- 尾叶山柑
- 淡竹壳
- 无名异
- 发痧藤
- 独脚柑
- 万年青根
- 乌豆根
- 五叶藤
- 二叶舌唇兰
- 峨参叶
- 峨眉耳蕨
- 杜鹃
- 滇南千里光
- 乌苏里黄芩
- 乌金草
- 耳水苋
- 娃儿藤
- 佛手柑根
- 五倍子
- 饿蚂蝗
- 滇丹参
- 文竹
- 滇白药子
- 凤冠草
- 二叶舞鹤草
- 二色内风消
- 伏牛花
- 滇常山花
- 凤尾茶
- 万寿菊花
- 蜈蚣兰
- 膜蕨囊瓣芹
- 杜茎山
- 滴血根
- 鹅管石
- 五灵脂
- 大鲵
- 弹刀子菜
- 大叶骨碎补
- 大还魂草
- 逼血雷
- 鼻血雷
- 福建柏
- 鳖脂
- 蝙蝠葛
- 遍山红
- 赤麻
- 建兰叶
- 长瓦韦
- 齿叶泥花草
- 蝮蛇蜕皮
- 榕树胶汁
- 薜荔汁
- 复叶披麻草根
- 石菖蒲花
- 粉防己
- 菠萝皮
- 粉团花根
- 五香草
- 灯笼花
- 独一味
- 乌梅
- 滇列当
- 鹗骨
- 滇山茶
- 分筋草
- 点头菊
- 五龙根
- 鹅胆
- 滇五味
- 五指毛桃果
- 滇南美登木
- 乌头叶蛇葡萄
- 淡花当药
- 佛手
- 万寿菊叶
- 娃娃鱼
- 佛手柑
- 凤尾兰
- 二仙桃
- 滇白芷果
- 滇地黄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