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旁菊
《中华本草》:路旁菊
拼音注音
Lù Pánɡ Jú
英文名
Herb of Grenateleaf Hetreopappus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圆齿狗娃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teropappus crenatifolius (Hand.-Mazz.) Griers.[Aster crenatifolius Hand.- Mazz.]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圆齿狗娃花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10-60cm。茎直立,单生,从上部或下部起有分枝,被腺及长密毛。叶互生;基部叶莲座状;下部叶倒披针形、长圆形或匙形,长2-10cm,宽0.5-1.6cm,先端钝或近圆形,基部渐狭成细或有翅的长柄,全缘或有圆齿或密齿;中部叶较小,无柄,常全缘;上部叶小,条形;全部叶两面被伏为且毛,具常有腺。头状花序,径2-2.5cm,单生枝顶或排成疏伞房状;总苞半球形,径1-1.5cm;总苞片2-3层,条形或条状披针形,外层草质,被密腺及细毛,内层边缘宽膜质;舌关花35-40个,管部长1.2-1.8mm,舌片蓝紫色或红白色,长8-12mm,宽1.6-2.4mm;管部长1.4-1.6mm,裂片5,其中1裂片较长,冠毛黄色或近褐色,较果倒卵形,长2-2.8mm,稍扁,淡褐色,有黑色条纹,上部有腺,全部被疏绢毛。花、果期5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900-3900m的开旷山坡、田野、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长15-60cm。茎上部分枝,被毛。叶互生,多卷曲,完整叶展平后呈倒披针形、长圆形或匙形,全缘或有圆齿。常见头状花序生于枝顶,花灰黄色或带蓝紫色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咳。主感冒咳嗽;咽痛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2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路旁菊
拼音注音
Lù Pánɡ Jú
别名
其米(藏名)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圆齿狗哇花的全草。7~8月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1.5~60厘米。上部有分枝,被有开展的毛。叶狭长或匙形,下部叶常有圆齿,上部叶常全缘,先端钝或圆形。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;总苞片2~3层,先端钝;舌状花1层,舌片浅紫色或蓝色,管状花黄色,5个裂片中常1个较长。冠毛稍带红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河滩、山坡、林缘。分布西藏、云南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肃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解毒消炎,止咳。治感冒咳嗽,咽痛,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4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厚叶旋蒴苣苔
- 番石榴叶
- 黄羊角
- 梨果榕
- 砂仁壳
- 粟米
- 碱黄鹌菜
- 细齿叶柃
- 红豆
- 萝藦子
- 丽江山慈菇
- 三白草根
- 落霜红根
- 老枪谷叶
- 倒赤伞
- 马陆
- 代赭石
- 高粱泡
- 排草香
- 蓝锭果
- 乱草
- 白花藤
- 小九头狮子草
- 蓝天草
- 圆叶乌头
- 榛蘑
- 喜鹊肉
- 詹糖香
- 莎草蕨
- 红毛叶马蹄香
- 山杨树皮
- 岭南杜鹃
- 马肝
- 山葛薯
- 美丽鳞毛蕨
- 白鬼笔
- 美味牛肝
- 阳桃花
- 橙耳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落地金钱
- 穿地龙
- 金钗
- 狼萁草
- 石风丹
- 红千层
- 羊屎条根
- 鲜黄连
- 西藏水黄连
- 黄颔蛇骨
- 金钮扣
- 拦路虎
- 铁丝灵仙
- 蜡梅花
- 蓝玉簪龙胆
- 苏木蓝
- 红树皮
- 布朗耳蕨
- 法半夏
- 狼把草根
- 波棱瓜子
- 十大功劳叶
- 青葙
- 棘豆根
- 飞龙掌血
- 黄疸树
- 龙州线蕨
- 绿包藤
- 水田碎米荠
- 田螺
- 岩胡椒
- 子楝树根
- 油茶根皮
- 紫色翼萼
- 东方乌毛蕨叶
- 金荞麦
- 枳椇木汁
- 透骨香根
- 莺
- 粟米草
- 双参
- 桑寄生
- 管仲
- 裂叶双盖蕨
- 盾叶薯蓣
- 牛血
- 定心散
- 金环蛇
- 霜红藤
- 芦山藤
- 铺地蜈蚣
- 岩莴苣
- 临时救
- 竹鱼
- 短蕊万寿竹
- 游草
- 马牙半支
- 桂花子
- 藤槐
- 羊肉